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近年来养殖产量不断升高,维生素D3是一类脂溶性维生素,除了调节钙磷代谢外,还可以影响机体的免疫,本研究探讨了在低磷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对黄颡鱼幼鱼生长、鱼体成分、血清生化、抗氧化、细胞增殖与凋亡、Toll样受体等的影响,旨在为高效低磷饲料的制作提供理论依据。生长实验中,初始体重为5.0±0.2 g的黄颡鱼使用以酪蛋白、脱脂奶粉和玉米蛋白粉为蛋白源,大豆油为脂肪源,磷含量为0.34%,分别含1120、2260、3950、8030和16600 IU/kg维生素D3的5种饲料饲养12周,检测增重率和鱼体成分,并在生长实验结束后经腹腔注射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攻毒90小时,检测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研究结果如下:1.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对黄颡鱼幼鱼的存活率没有影响(P>0.05)。维生素D3浓度为16600 IU/kg时,黄颡鱼增重率和饲料效率达到最大;黄颡鱼全鱼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经腹腔注射鮰爱德华氏菌后,黄颡鱼的累积死亡率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3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免疫保护率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3的浓度升高而增高。2.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对黄颡鱼血清中葡萄糖、胆固醇、白蛋白和谷草转氨酶的浓度影响显著(P<0.05),经鮰爱德华氏菌刺激后,黄颡鱼血清中总蛋白、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攻毒前,黄颡鱼血清中过氧化氢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在维生素D3浓度为2260 IU/kg处理组时显著升高(P<0.05),攻毒后,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浓度在维生素D3浓度为2260 IU/kg处理组时显著降低(P<0.05),溶菌酶的浓度在维生素D3浓度为8030 IU/kg处理组时显著升高(P<0.05);维生素D3浓度对黄颡鱼肝脏中丙二醛、溶菌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浓度无显著影响,鮰爱德华氏菌刺激后,黄颡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溶菌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浓度显著降低(P<0.05)。3. 黄颡鱼感染鮰爱德华氏菌后,头肾巨噬细胞的增殖活力随着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浓度的升高呈先减小后升高的趋势(P<0.05);8030 IU/kg饲料组的黄颡鱼的头肾巨噬细胞的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维生素D3对头肾巨噬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随着攻毒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弱,1120 IU/kg饲料组的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活性氧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但随着攻毒时间的增加,16600 IU/kg饲料组的黄颡鱼头肾巨噬细胞活性氧含量显著升高(P<0.05);黄颡鱼感染鮰爱德华氏菌后,头肾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随着攻毒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攻毒90 h后,16600 IU/kg饲料组黄颡鱼的头肾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显著升高(P<0.05)。4. 鮰爱德华氏菌刺激后,TLR18、TLR19和TLR21m RNA表达量在头肾、脾脏、肝脏和前肠中均有提高;攻毒后,头肾中TLR18 m RNA在8030 IU/kg时表达量最低(P<0.05);脾脏TLR18 m RNA表达量随饲料中维生素D3含量增加而下降(P<0.05);肝脏TLR18 m RNA表达量在16600 IU/kg时最高,在3950IU/kg时表达量最低(P<0.05);而在前肠中TLR18 m RNA表达量在低浓度维生素D3处理组(1120 IU/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TLR19m RNA在头肾高浓度VD3处理组(16600 IU/kg)该基因表达高于其他处理组,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脾脏、肝脏和前肠中,TLR19 m RNA表达量总体上随维生素D3水平升高显著下降(P<0.05);攻毒后,TLR21m RNA基因表达随着饲料中VD3浓度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P<0.05)。在四种免疫组织中,高浓度VD3处理组(16600 IU/kg)该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因此,本实验表明:在本实验浓度范围,饲料中维生素D3的含量对鱼体的生长没有影响,但高剂量维生素D3提高了本低磷饲料的饲料效率;维生素D3提高了鱼体受病菌攻毒后的免疫保护率、抗氧化能力以及溶菌酶活性、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清除,降低细胞凋亡、降低ROS的生成以及抑制了组织表达量最高的脾脏中TLR18、TLR19和TLR21的表达,提高了黄颡鱼非特异性免疫力,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但高剂量的维生素D3可能会破坏肝脏组织细胞,导致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含量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