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宋时期的襄阳和樊城,位于汉江中游,两城夹汉江而立,南为襄阳,北为樊城。襄阳和樊城,地理位置独特,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突出,民族之间战乱频繁,襄阳和樊城长期位于政权交界地带,军事地位凸显,成为战争前线,在宋金、宋蒙(元)对峙中,发挥着决定南宋朝廷生死存亡的巨大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襄阳和樊城的人口、经济、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宋时期,襄、樊地区的人口发生过三次比较大的变动。北宋时期,襄阳和樊城社会局势稳定,人口平稳快速增长,迁入人口比例增多;靖康之乱后,受宋金战争影响,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进入襄阳和樊城地区,而襄、樊土著居民则大量南迁进入荆湖南路甚至两广地区;宋蒙对峙时期,移民浪潮加剧,襄、樊人口外迁加剧,襄樊保卫战后,基本成为空城。北宋时期,襄阳和樊城处于比较和平稳定的局势之中,而且襄阳和樊城临近汉水,雨水充足,水利设施也比较齐全,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南宋时期,气温降低,水稻种植面积缩小,宋金战争爆发之后,襄阳长期处在战火之中,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手工业和商业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某些行业战时经济的发展,例如造船业、商业等。襄阳和樊城位于南北方过渡地带,有“天下之中”、“九省通衢”之称,水陆兼济,是交通工具“南船北马”的交界。以襄阳为起点向北可沿南襄隘道到达南阳,向西沿上津路直通长安,向南荆襄陆路和水路兼济,向西沿汉襄道直入鄂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为襄、樊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特别是在战争期间,为运送战略物资提供了有利保障。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网,宋金、宋蒙多次在此发生激烈争夺。宋金“绍兴和议”后,襄、樊成为宋金对峙前线,南宋岳飞、吴拱、赵淳等将领都曾率军在此戍守,加强两城军事战略部署,利用该地有利的地形地势进行抵抗,多次打退金军入侵。金亡之后,宋蒙对峙,蒙古也将襄、樊作为进攻南宋的突破口,针对襄阳城高池深的特点进行持久围困战,南宋守将坚守六年之后终被攻破,导致南宋门户大开。襄阳城,发源于今襄阳城护城河西部“大城西垒”——楚之北津戍。西汉时设县,建城墙,后城墙逐渐东移,到宋代时,东城墙移至今荆州街一带,城高池深,形成襄阳城坚固的防御体系。樊城左右各有雁翅城雄立,内外城围为城内提供了双重屏障。襄阳城内格局呈方形十字街式街巷格局,坊市呈棋盘式展开,公署建筑分布在城中东北部,沿北街排列;樊城呈走廊形沿汉江东西向延伸,形成自由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