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应激选择对长牡蛎抗性等经济性状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蛎是全球性分布的重要养殖经济物种之一,然而在养殖过程中,牡蛎大规模的死亡事件频发,对养殖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高温被认为是导致夏季大规模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牡蛎温度适应性和热耐受性机制的研究成为迫切需要。2017年,我们启动了一个人工选育高温抗性长牡蛎的育种项目,旨在提高长牡蛎的热耐受性,从而提高长牡蛎的度夏存活率。通过从表型和基因组层面比较选育子一代群体和对照群体的差异,评估基于急性应激的选育方法对其提高热耐受性是否有效,并探讨急性应激选择对其遗传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解析耐热性机制。1.选育群体与自然群体的耐热性及生理响应差异我们利用42℃,热激1小时的方式控制选择强度(37%)选育出热耐受牡蛎亲本,比较亲本繁育的子一代选育群体与自然群体热耐受性的差异。具体内容是评估6月龄的F1代选育群体与自然群体在生长、热耐受性以及呼吸率和酶活等生理指标的差异;并且统计海上养殖到19月龄时,选育群体与自然群体的度夏生长和存活率。结果表明:经一代选育后,6月龄的选育群体与自然群体在生长上没有显著差异。高温胁迫下,选育群体的存活率显著高于自然群体,这个结果与野外实验的结果一致,度夏后,19月龄的选育群体的死亡率显著低于自然群体,表明我们的选育方法对提高其度夏存活率是有效的。选育群体在38℃时呼吸率相比于20℃显著升高,而自然群体的呼吸率在35℃时便显著提高了,表明自然群体对于高温胁迫更加敏感,选育群体更强的供氧能力。酶活结果显示选育牡蛎在热激过程中与代谢和抗氧化相关的酶(PK,SOD)活性更高。利用多种手段证实经过一代高温急性应激选择后,牡蛎的耐热性显著提升,说明了选育策略的有效性。2.热耐受群体与热敏感群体的遗传结构差异分析为解析一代应激选择对牡蛎遗传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热耐受性的遗传机制,我们比较了选育群体F1代高温热激后存活个体与未选育群体热激后死亡个体的遗传结构。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对两群体(每个群体各50只牡蛎)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并且定位到受选择区域及候选基因,并检测候选基因在热激下的表达分化差异。测序和质控后得到379002个SNP位点。基于高质量的SNP位点,系统发育树将两群体分为3个聚类,群体结构分析也将100个个体分为3个群组。PCA的结果与系统发育树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一致。这些结果表明选育群体与对照群体的遗传结构出现了分化,但鉴于只经过一代选育,因此分化是很有限的。根据FST和θπ值确定了115个受选择区域,包含472个基因。对472个基因进行GO富集,得到7个显著的GO注释(p<0.05),其包含了18个受选择基因(实验室已有研究表明BAG4在温度适应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BAG4也被选为候选基因),候选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在两群体中,有8个基因(IF4A2,IF6,EIF3A,MANBA,DDX43,RECS,CAT2,BAG4)在热激过程中表达量发生了分化,说明这些基因的表达分化参与了选育群体与对照群体的分化,而且其中6个基因在选育群体中表现出低的基础表达和高的诱导表达,表明大部分选育群体的基因表达具有更高的可塑性。生物的热耐受性对预测生物响应气候变化的潜在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结果为牡蛎的热耐受研究提供了分子基础。
其他文献
概述空间碎片的严峻形势和碎片减缓领域未来趋势,梳理国内外小卫星星座计划,介绍卫星离轨规范问题最新进展;提出空间增阻薄膜结构技术因成本低、技术成熟度高,对不同规格低轨道类航天器具有很好适用性,最易于推广应用于空间碎片减缓;对空间增阻薄膜结构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并提出空间增阻薄膜结构主要关键技术,对增阻薄膜结构构型设计技术、长寿命材料技术、折叠展开技术和低成本设计技术等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未来
本文研究茶叶品种和质量、提取剂种类和萃取溶剂量对咖啡因和茶多酚提取得率、提取率和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质量高,咖啡因和茶多酚的含量、得率和纯度就高。95%乙醇提取咖啡因和茶多酚的得率、提取率和纯度最高。1%氧化钙水溶液单纯提取咖啡因的得率、提取率和纯度较高。增加萃取次数和萃取溶剂量可提高咖啡因和茶多酚的得率,对产品纯度没有影响。
根据1998—2006年中国6次南极考察期间用改进的北太平洋网(330μm, 0.5 m2)采集的夏季普里兹湾浮游动物样品,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动进行了研究。大洋群落和近岸群落出现在所有年份的群落划分中,大洋群落多样性高,其指示种有Haloptilus ocellatus, Heterorhabdus austrinus, Thysanoessa macrura, Rhinc
桡足类是海洋浮游动物中生物量最大的类群,堪称海洋中的昆虫。作为海洋生态系统次级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浮游桡足类处于海洋食物网的枢纽环节,在海洋物质能量通路中起到调节作用。其庞大的数量决定了桡足类在全球碳循环中的支撑作用。然而浮游桡足类的形态具有高度进化保守性,许多种类形态差别细微,因此基于形态学桡足类的种类鉴定、系统发育研究困难重重。分子标记具有直接反应生物自身遗传特征的优点,不同变异速率的分子标
本文根据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EST序列信息设计引物,用RT-PCR方法,从经热休克处理的中国对虾的肝胰腺RNA中克隆到长2090bp的hsp70 cDNA序列,包括长1956bp的完整的编码序列(complete CDS)及部分5’端和3’端非翻译区(5’UTR和3’UTR)。PCR及测序结果分析显示hsp70 cDNA的1~547bp碱基所对应的基因组序列
最近,解决由于高频振动而引起的机械系统动态不稳定问题,成了提高机床性能的重要课题,并且,可以看到它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特别是在专用机床和自动化程度高的通用机床上,这种实例很多。目前对机床的生产率提出更高的要求,机床的性能也往往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因此,可以说,阐明造成上述这种情况的工件—刀具—机床系统的高频振动现象及其防振措施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期刊
本英汉翻译材料选自AAC&U出版的一篇的教育研究报告Assessing Learning Outcomes-Lessons from AACU’s Value Project中的第三章至第六章。该报告介绍了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评价机制,其中包括这一机制的发展过程及实践应用。在处理翻译中遇到的不同问题时,如定语从句及长难句的翻译,译者采用交际翻译策略,通过语句拆分进行分析,并主要采用规划法、直译法及意译
色散和非线性是两层流体界面内波的两个重要特性,对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两层流体界面内波的生成、演化、衰减、消亡机理,而且对水底及沿岸工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引入描述非线性和色散的两个小参数,考虑了无旋、无粘、不可压两层流体的界面内波。首先,分别用未扰动面速度、任意水深处速度和平均速度推导出两层流体界面波的高阶Boussinesq方程,所得到的方程不仅包括了前人关于两层流体界面波的结果,而且可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发展绿色金融必须进行国际合作。自2016年中国担任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首次提出将绿色金融纳入G20议程以来,2017~2019年,绿色金融相关的国际平台和合作机制不断涌现,就如何动员绿色投资、管理气候风险等议题开展了研究和国际协调。2019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国际组织和标准制定机构也纷纷采取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