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矛盾与消解——庄子哲学及其审美内涵研究
【机 构】
:
贵州师范大学
【出 处】
:
贵州师范大学
【发表日期】
:
2021年期
【基金项目】
:
其他文献
作为白话诗代表,敦煌藏经洞所存的王梵志诗一直是学术研究热点。以往学界多从文献、文学、语言词汇、社会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对王梵志诗写本文献的整理、结集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不足。通过搜集整理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14个写本,并从写本的角度对其进行细致全面地关照,重点分析写本的抄写者、抄写情景和应用情景,注重从写本的抄写状况归纳出其包含的社会文化活动信息。同时结合传播学和文学视角,探究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卷
学位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榆次方言属于晋语核心地区并州片的典型代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从类型学角度对榆次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进行研究。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榆次区的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方言系属;其次概述目前晋语语法的研究现状,从宏观上把握晋语语法研究的趋势,发现晋语在语法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可探索的方向;然后据此确定自己的母语即榆次方言为
学位
人与空间在本质上是一种双重的建构关系,人改变着空间,同时空间也在塑造着人。把握人与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当下人们在跨空间交流中确认自我定位的重要途径。空间作为裘帕·拉希莉笔下印裔移民群体建构自我的重要影响因素,空间的变化扭转了移民群体的思维模式。因此从空间角度出发去解读拉希莉作品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爱德华·W·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拉希莉作品中人物在不同空间层次中对于自我的认知与追寻
学位
村支书,即村党支部书记,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农村的一种文化表征,聚集在其身上的多重关系如官民关系、党群关系等,使他们成为反映农村变化发展的一面镜子。1990年代以来,村支书形象频繁地以主角身份出现在电影中,创作者们以影像呈现村支书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村支书银幕形象进行研究,可以窥见我国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在时代洪流中的深刻变化。本论文以1990年代以来的22部农村题材电影中的村支书形象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