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檀香刑》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含有的大量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专有项,给作品的英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美国汉学家及翻译家葛浩文,作为莫言大部分作品的专属译者,承担了《檀香刑》的英译工作。在对文中大量文化专有项进行翻译时,葛浩文主要采取了归化和异化两大翻译策略。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取向的翻译策略,倾向于采用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习惯的表达方式,以求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异化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取向的翻译策略,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力求体现源语文化的特色,尽最大可能地保留翻译作品的异国情调。二者的功能和目的都不尽相同,如何合理的运用这两大策略以便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对翻译者来说是不小的考验。通过对《檀香刑》全书所有文化专有项的甄选,归类及定量和定性分析,本文有了如下发现:文化专有项被分为六大类,除了生态文化专有项之外,其他大类异化翻译的比重均大于归化翻译的比重;葛浩文在翻译文化专有项时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和音译;在翻译文化专有项的小类诸如衣物,建筑物,日用品,人名,地名,时间表示,度量衡,历史及神话人物,宗教元素,俗语,歇后语及咒骂语中,葛浩文更倾向于用异化策略保持原文的中国特色,而在翻译其他小类诸如饮食,社会身份,称谓,刑罚,四字成语,委婉语,转喻及生态类词汇时,倾向于用归化策略来消除文化不对等所带来的阅读困惑。总体而言,《檀香刑》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是以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的,二者并不是对立冲突而是在所达成的翻译目的上有所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很难只用一种翻译策略就翻译出好的作品来,只有把归化和异化策略合理结合才能呈现好的译本给读者。在使用的过程中,一些疏漏也在所难免,但葛浩文的译文还是较为成功地实现了有效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本研究将《檀香刑》中所有的文化专有项进行收集整理并作出了相对完整的分析,对异化、归化策略具体操作技巧和方法进行解析,以期得到较以往研究更为充分客观的结论,也希望为其他中文作品中文化专有项的英译提供思路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