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泛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心理水平、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它在我国曾被称为差生,前苏联称其为学习不良的学生,而美国称其为学习无能者。关于这个定义至今国际上还没有十分统一的概念,西方国家把它视为生理、病理现象;我国和前苏联视其为教育问题和社会现象。对于我国基础外语教学中学困生的研究,不乏其人,提出过各种方法,但结合目前中学外语教学中盛行的任务教学法,帮助学困生转化的专题研究不多,本论文想做这方面的尝试。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Jane Willis(1996)认为,任务型学习活动强调的是学习语言中“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的原则,这就要求学习者为完成一个任务而在活动中以交流为目的,真实地使用语言。笔者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之上旨在将任务型教学法运用到英语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之中,探索任务型教学法是否能在学困生向非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激发学困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困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达到提高英语成绩的目的。笔者在本研究中通过阅读有关任务型教学法和学困生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获得理论依据,确定实验对象、设计调查问卷、拟订访谈内容和制定实验方案。实验对象为武汉十六中高二年级两个英语学困生密度较大、情况类似的文科班,高二6班和高二8班,共121人,其中高二6班60人,高二8班61人。然后对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前测验并收集相关数据,同时配合访谈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具体原因,找到转化学困生的切入点。在实验期间,笔者针对学困生的主要问题在高二6班(实验班)采取任务型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而在高二8班(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笔者在实验班的英语教学中运用任务让学困生对单词进行联想、归类记忆;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学困生广泛参与课堂教学。经过为时一个学期的实验,将同样的问卷在实验对象中再次调查,同时进行实验后测验和收集相关数据,最后将两次问卷和测验的结果进行比较。笔者发现:1.利用任务型教学法转化高中英语学困生不会对非学困生产生负面效应;2.利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教学,能通过培养学困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学困生与非学困生的合作,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3.利用任务型教学法对英语学困生转化应该从学习方法和课堂教学入手。总之,在高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不论是从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任务型教学法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