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鸦瓣种子萌发及中药材骨碎补显微鉴定方法的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jb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分为两部分:老鸦瓣种子萌发研究和中药材骨碎补的显微鉴定方法研究。1.老鸦瓣为百合科郁金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鳞茎入药为“光慈菇”,目前多用于开发肿瘤的临床用药,致使其需求量大增。传统的人工栽培主要采用鳞茎的繁殖,但繁殖系数较低,给大规模生产带来不便;因此,采用其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的方法成为扩大生产的有效途径。在自然条件下,老鸦瓣的种子在4月底~5月初成熟,种子自脱落后直至翌年早春萌发出土,中间经历了8-9个月的休眠期。通过形态解剖和石蜡切片观察发现,种子在成熟时其胚仅为一团尚未分化的细胞,体积很小,胚的长度不足整个种子长度的10%,存在形态休眠(MD)现象;将新采集的种子放入培养皿中置于不同温度的培养箱中进行120d的萌发试验,结果显示在5℃和25℃下种子没有萌发,在10℃和15℃下萌发率分别为9.8%和4.0%,可能存在一定的生理休眠(PD)现象。基于种子未发育的胚和不经层积过程发芽率低这些特征来分析,老鸦瓣种子在成熟时处于形态生理性休眠(MPD)。试验采用湿沙层积的方法解除种子的休眠。分别将种子在低温(5℃、10。C)、高温(25℃)、中温(15℃)和变温(25/15℃昼夜变温、阶段变温)下层积90天,层积一转移至培养皿中在不同温度下进行30天的萌发试验,通过统计萌发率来确定打破了休眠的最佳方法和种子萌发的最佳温度。结果显示种子只有先经历30天的25℃高温再经历60天的15℃中等温度(“高-中”阶段变温)层积过程后才能解除休眠,解除休眠后的种子在10℃和15℃黑暗条件下的平均萌发率分别可达92.2%和85.6%,并且在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显著高于每天给予12h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说明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为10~15℃的黑暗条件;而种子经历低温、高温、中等温度和昼夜变温各90天的层积处理后在10℃或15℃下的萌发率都很低。因此,解除种子休眠需要先经历一定时间的高温再转移至中等温度,这也与其在自然界中所经历的温度变化过程是一致的。通过GA、KN03和6-BA处理种子后发现,只有GA在15℃下能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而KN03和6-BA对种子萌发无明显促进们作用。在层积过程中,通过形态解剖和石蜡切片观察的方法,观察种胚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显示种子在5℃、10℃、15℃、25。C和25/15℃昼夜变温层积处理过程中,种胚的长度均没有明显的增长,形态结构也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在“高-中”阶段变温层积过程中,种胚在第二阶段的中等温度下开始迅速生长,60天(总层积时间90天)后即可生长至满胚,并且此时已经有一部分种子在层积过程中萌发。但石蜡切片结果显示,种胚在生长直至萌发时并没有出现分化,突破种皮形成萌发的结构为子叶,其在湿沙中生长至一定长度后将种子顶出地面,作为当年唯一的同化器官代替真叶进行光合作用,而地下部开始出现胚轴的分化。此类现象也同样出现在猪牙花属的植物中,进一步支持了郁金香属中Amana群与猪牙花属有更近亲缘关系的观点。在自然界中,老鸦瓣种子在早春萌发出土后,地上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地下部分逐渐分化出胚芽、胚轴和根,并逐渐发育形成鳞茎,随着温度升高,地上部分倒苗后,地下的鳞茎继续生长出新的地下茎,地下茎末端膨大形成新的鳞茎,新的鳞茎在第二年早春萌发长出真叶并开花结果,完成其生活史。2.中药材骨碎补来源于槲蕨科槲蕨Drynaria roosii Nakaike的干燥根状茎,为临床常用中药。目前市场上骨碎补来源较为混乱,除槲蕨外,其他一些与槲蕨外观形态较为相似的物种也常被用作槲蕨的替代品在市场上流通,常见有用滇槲蕨Drynaria delavayi Christ、栎叶槲蕨Drynaria quercifolia (L.) J. Sm和崖姜Pseudodrynaria coronans (Wall.ex Mett.) Ching等,这些混淆品的药用价值与疗效并未得到广泛的研究,作为混淆品很有可能会影响到骨碎补的质量和安全。由于混淆品在外观形态上与正品骨碎补十分接近,不易于区分,故本文拟通过显微鉴定的方法对其加以鉴别,为骨碎补药品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槲蕨及其几种混淆品的根状茎横切面的石蜡切片观察和对根状茎上附带的鳞片进行形态观察和测定发现,槲蕨与其混伪品的根状茎鳞片及鳞片边缘的锯齿在形态上有较大差异,几种混淆品的根状茎中分体中柱的形态及分布、鳞片基在根状茎表皮上的着生位置也有较大差异,几种指标均可以作为骨碎补正品与其混淆品鉴定的依据。
其他文献
【摘 要】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关键词】课堂教
目的:结合肿瘤部位特定的生理病理特征,本文拟构建一种能够实现药物的主动靶向和被动靶向结合以及在肿瘤细胞内定位响应释药的纳米递药系统。并对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和体外评价,为其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转运载体提供依据。方法:首先以第4代聚酰胺-胺(G4.0PAMAM)树状大分子为载体材料,聚乙二醇(PEG)为修饰剂合成PEG-PAMAM,然后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通过酸敏感的腙键(hyd)共价结合到PAMA
背景:益智仁是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属(Alpinia)植物益智(A.Oxyphylla Miq.)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益智仁为海南道地药材,与槟榔、砂仁、巴戟天合称为我国的四大南药,其具有温脾止泻摄涎,暖肾固精缩尿的功效。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益智的药效物质基础,本论文首先对益智仁9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次对益智仁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