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这一个字,在中国儒释道各派的解释各不相同,在道家学派中“静”被冠以极高的地位,它是道家追求的“道”的本源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思想。而在儒家中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静”作为一个修身的重要方法,也被各代儒学大家奉为儒学的核心内容。在佛学中更是不必多说,“静”作为佛学的潜修的重要的要求,是每个佛门弟子所必须达到的。经过我对古代的圣贤们的研究,分析他们对“静”的研究,让我对这一个哲学范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样我在这其中也寻找到了许多有价值意义,对我们当代人有着现实的启示,给我们提供了经验,为我们指明了方法。本人的硕士论文中的题目被命名为“论以静克躁”,就能够非常明确的说明“静”对当代的使用价值。在西方工业革命爆发以来,机械文明席卷全球,特别是近百年来对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宗教信仰等都有着难以想象的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人性的卑劣之处被越加的凸显出来,其中一股被称为“社会浮躁病”的精神疾病席卷我们整个社会,这个病症可谓是来势凶猛。患病的不仅有青年人,还有年轻人;不仅有普通百姓;还有达官显贵;不仅有学生,还有博学的教授。不仅仅是人群广泛,而且由于是一个社会的问题,还容易受周围人群影响,难以根治。可能个体能认识到,却由于社会的影响,无法及时的做出改正,甚至是做出改正去得不到认可,从而又放弃了。这是外部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源于人自身的劣根性,懒惰,虚荣,自私,贪婪,这些欲望都是滋生浮躁的原因,欲望不能说就一定是不好的,它是我们人存在的根本,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但是我们也不能纵容它无限的放大,甚至到吞噬自我。既然“浮躁病”如此严重,自然我就想到了“静”恰好能给我们适当的指引。老子曾提到过“静为躁君”就说明安静能够完美的克制浮躁,孔子也曾说过“仁者静”,佛学也讲求“静”,他们讲要追求的“寂静”“清静”都是为了摒弃心中的欲念,追求无欲无求的如来境界。当到了宋明时期,由周敦颐吸纳儒释道三家之精华创出《太极图说》又提出“主静”之说,再由二程、朱熹、王阳明等大儒将这一学说更加的继承与发扬。我在这之中感悟出“静”不仅仅是以修身为目的,他还是我们在克制自身浮躁情绪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太可能直接的以追求“静”这一个目的方式来克制浮躁。在这过程中我认为“静”是有几个阶段的,首先要认识到“静”,这样我们才有个目标,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其次,要做到给自我创造一个“静”的环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就是给自己一个安静的地方或者是安静思考的时间。最后就是要求自己做到身“静”、心“静”,进行自我的约束与修养。在追求自身的“静”的时候,我们又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例如,通过“诚”“敬”“净”“慎独”的方法来达成。总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善于去寻求“静”,就会发现总有值得我们可以采纳吸收的精华所在。只要我们能做到身“静”、心“静”自然就能克服周围浮躁对我们的影响,就能让一切的不和谐变得和谐,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稳定,同样对于我们自身更是巨大的提升,也必然会受到社会的认可。即使一时的挫折,也能够坦然面对,克服他们,追寻到自我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