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南方红土大致分布于30°N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覆盖总面积可达200多万km2。这些广泛分布着的第四纪红土沉积是第四纪以来热带、亚热带地区冰期与间冰期循环变化下的产物,蕴含了丰富的中、低纬度地区的环境演变信息,受到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物质来源研究可基于研究沉积物(矿物)的母质来源及其变化特征,诠释沉积物从母质风化、遭受侵蚀、搬运到沉积的区域环境演化过程。本文以中-南亚热带交界处的福建北部闽江第四纪大横(以下简称DH)红土剖面为主研究对象,并且结合福建北部红土可能物源区的山前洪-冲积物、基岩风化壳、河流表层沉积物、松散红土沉积物和红壤剖面等的代表性样品以及邻近的龙船山(以下简称LCS)红土剖面,通过开展系统的地球化学元素、粒度等指标的对比分析,探讨福建北部闽江第四纪红土的物质来源,并通过提取大横剖面的地球化学元素、粒度、年代、磁学、色度等指标的特征,初步探讨福建北部晚更新世以来的区域环境演变,为福建红土在东亚季风中扮演的角色和区域环境演变提供新的证据。结果表明:(1)福建北部第四纪DH红土剖面地球化学元素特征:DH红土剖面的稀土元素总量(∑REE)和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平均值为227.22μg· g-1和13.02,剖面∑REE和LREE/HREE的变化幅度较大,稀土配分模式与所采集的闽江上游河流表层沉积物和闽江周边三门村、房村、大仁、鲁口、上垄、LCS的红土较相似。DH红土典型代表样品的87Sr/86Sr分布范围为0.735499~0.759661,143Nd/144Nd分布范围为 0.511893-0.511944,εNd(0)分布范围为-13.63~-14.54,Sr-Nd 同位素值与闽江周边的LCS红土、建瓯红土较接近。总体表明,闽江DH红土与近源的河流表层沉积物、基岩风化壳和土壤剖面等样品地球化学元素特征较为相似,为近源物质沉积,并且主要是来自剖面周边的物质沉积而成。DH红土大部分易淋溶的元素基本淋失完,反映了沉积时区域环境的总体炎热潮湿。(2)福建北部闽江第四纪红土物质来源分析: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所有采集的松散红土沉积物中,不夹杂明显可见砾石的红土沉积剖面(采样点位于:DH、LCS)地球化学元素特征与北方黄土-古土壤有明显区别,与下蜀黄土、均质红土等也不相似,而与近源的闽江上游河流表层沉积物、风化壳、土壤等相似,主要为近源物质洪、冲积和坡积形成。明显夹杂沙、砾石的红土沉积物(采样点位于:建瓯、三门村、南雅、房村、葫芦丘、高坪村)物质来源和理化特征并不均一,它们的物质来源主要为沉积物在降雨、流水和地质作用的影响下,就地短距离完成搬运沉积。总体而言,福建北部闽江第四纪红土以近源的物质搬运沉积为主。(3)福建北部闽江第四纪红土所指示的区域环境:通过对DH红土剖面的地球化学元素、粒度、年代、磁学、色度等指标的系统研究表明,DH剖面底部的砾石层可能为闽江支流的古河床,古河床之上8.9-11.3m为河漫滩相沉积,沉积物为河流多次搬运河流上游和周边物质洪-冲积而成,并且物质来源较为多样。6.5-8.9m为较大的古洪水事件爆发,携带大量土壤或风化壳等碎屑物质在阶地上快速沉积层。4.5-6.5m是红土沉积动力发生改变的阶段。0-4.5m为坡积,沉积物为近源高处古土壤或风化壳等碎屑物质在降雨或剖面径流的侵蚀作用下向地势平缓的地区迁移形成。闽江第四纪DH红土发育于晚更新世时期,形成年代大致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3阶段,MIS3阶段福建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海平面的扩张增强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环流,导致福建北部降雨较多,在闽江沿岸发育了第四纪红土阶地。红土主要为近源物质洪、冲积和坡积形成,存在风成沉积的可能性非常小,这可能表明,虽然北方粉尘在冬季风的输送下有可能到达福建地区,但由于输送路径较长,到达的物质数量较少,加上福建北部的降水丰富,地势高差较大,难以完整沉积保存和被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