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显著上升。本研究通过建立人食管癌Eca109细胞株裸鼠异位移植瘤模型,观察伊立替康(CPT-11)联合放射治疗后的肿瘤变化,检测肿瘤组织中Ki-67(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及Caspase-3(半胱天冬酶-3)的表达,来探讨CPT-11对食管癌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及对其疗效的评估。方法培养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建立食管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36只裸鼠随机分为6组实验,每组6只:(1)对照组(A组);(2)CPT-11组(B组);(3)单纯放射15Gy组(C组);(4)单纯放射20Gy组(D组);(5)放射15Gy+CPT-11组(E组);(6)放射20Gy+CPT-11组(F组)。A组予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B组予CPT-11 25mg/kg尾静脉注射,C、D组分别为瘤体局部采用6MV-X线直线加速器单次照射剂量15和20戈瑞(Gray,Gy),E组予CPT-11 25mg/kg尾静脉注射,半小时后予肿瘤局部单次照射剂量15Gy,F组予CPT-11 25mg/kg尾静脉注射,半小时后予肿瘤局部单次照射剂量20Gy。实验过程中用游标卡尺测量各组移植瘤的生长变化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测量裸鼠体重及瘤重变化情况,计算抑瘤率和增敏比。并对其进行磁共振扫描,采用R2STAR成像技术测得肿瘤的R2*值的变化。实验第21天取出肿瘤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中Ki-67及Caspase-3的表达变化。应用SPSS 20.0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干预组肿瘤体积均比对照组小,结果显示B、C、D、E、F组抑瘤率分别为37.7%、44.9%、47.7%、94.8%、95.3%。C组与E组及D组与F组抑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抑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当放射剂量达到一定的量时,增加剂量治疗效果不明显。E组增敏比(SER)为1.68,F组增敏比(SER)为1.56。对其进行磁共振扫描,测得R2*值的变化,定性分析肿瘤组织血流变化,从而间接反映肿瘤的抑制程度和肿瘤恶性程度,其结果与抑瘤率一致。肿瘤组织HE染色病理观察到的各干预组都较对照组肿瘤细胞坏死明显,C组与E组及D组与F组HE染色病理观察到的细胞变性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增敏组Ki-67阳性率表达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Caspase-3阳性率表达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即C组与E组及D组与F组阳性率表达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各观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T-11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移植瘤具有一定的放射增敏作用。其机制除了特异性抑制DNA拓扑异构酶I从而导致DNA损伤修复的破坏外还可能与抑制Ki-67表达及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关,为临床上放射治疗联合CPT-11治疗食管癌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