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调整小鼠自发活动昼夜节律的SCN星形胶质细胞P2X7受体机制研究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电针调节小鼠自发性活动昼夜节律与SCN内星形胶质细胞P2X7受体表达的关系机制。方法:实验一:选取C57BL/6J小鼠36只,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按照小鼠活动相位的转移值进行随机分成CT8、CT16两个时间点组。每个时间点再分为3个亚组:空白组,假穴组,电针组,每组6只动物。当小鼠自由运行8-10天后,给予电针组“百会”、“长强”两个腧穴电针针刺,为使电流局限在两穴之间,在两穴位近旁各浅刺一针,作为辅助针,于两针针柄分别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正负两极,电流频率2/15Hz、疏密波,电流0.5m A,每次针刺15min。(2)假穴组:选取非穴点,即约在小鼠腋中线与髂嵴上1cm做一横线的交点处,直刺约0.3寸,同样再取非穴点近旁浅刺一针作为辅助针,后将两针柄分别连接穴位神经刺激仪正负极,穴位神经刺激仪操作参数同电针组。(3)空白组:继续置于持续黑暗条件下,不做其他处理。采用CLOCKLAB软件分析系统记录并对比分析CT8、CT16两个时间点C57BL/6J小鼠各组间自发活动节律变化。实验二:实验分组同实验一,并且每只C57BL/6J小鼠在经过实验一中的对应组别处理方式处理后,并在红光光照小于10Lux环境下,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麻醉后在暗红光条件下进行取样操作,并迅速将样本组织放入多聚甲醛固定液中进行固定保存以待检测,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检测方法观察各组中SCN内星形胶质细胞P2X7受体的变化情况。实验三:选取P2X7-/-基因敲除小鼠108只,按照CT0、CT4、CT8、CT12、CT16、CT20六个时间点随机分成六个组,每个时间点同样分为三个亚组,即电针组、假穴组、空白组,每组6只实验动物。采用CLOCKLAB软件节律分析系统记录并对比分析每个时间点各组间P2X7-/-小鼠自发活动节律变化。随后再将CT8、CT16两个时间点C57BL/6J小鼠与P2X7-/-小鼠的自发活动节律变化分别对比分析并观察两类别小鼠之间的差异。结果:(1)CT8时电针C57BL/6J小鼠自发活动节律相位变化与假穴组、空白组比较,P<0.05,即其差异皆非常明显。CT16时电针野生型小鼠自发性活动节律相位变化与假穴组、空白组比较,P<0.05,即电针组与假穴组、空白组比较,差异皆尤为显著。CT8时电针C57BL/6J小鼠会使其自发活动节律向前平均转移约0.60小时;CT16时电针C57BL/6J小鼠会使其自发活动昼夜节律平均向后飘移约2.15小时。(2)在CT8时,电针组中C57BL/6J小鼠SCN内星形胶质细胞多呈现出活化状态,而假穴组和空白组中小鼠SCN内星形胶质细胞多呈现出静息状态的星形胶质细胞;与假穴组相比,电针组小鼠脑组织SCN内P2X7受体平均光密度值显著性升高(P<0.01),电针组与空白组比较小鼠脑组织SCN内P2X7受体平均光密度也明显增加(P<0.05);与空白组相比,电针组小鼠脑组织SCN内星形胶质细胞上P2X7受体平均光密度明显增加(P<0.01),电针组与假穴组比较,电针组中小鼠脑组织SCN内星形胶质细胞上P2X7受体平均光密度值也更大(P<0.01)。(3)在CT16时,电针组、假穴组和空白组中C57BL/6J小鼠SCN内星形胶质细胞皆多呈现出静息状态,相应地增大的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较少;与空白组和假穴组相比,电针组中小鼠脑组织SCN内星形胶质细胞平均光密度皆无明显差异(P>0.05);与空白组和假穴组相比,电针组小鼠脑组织SCN内星形胶质细胞上P2X7受体的平均光密度皆无明显差异(P>0.05)。(4)在恒定黑暗条件下,实验动物P2X7-/-小鼠的自发性活动起始时间逐次向前移动。在CT8时,电针组与假穴组P2X7-/-小鼠自发活动节律时相皆出现超前性转移现象,但电针组变化趋势更为显著(P<0.05),其空白组则无明显变化趋势,且CT8时电针使得小鼠自发活动昼夜节律相位向前飘移值约为0.04小时;在CT16时,电针组基因型小鼠自发活动昼夜节律时相变化趋势显著(P<0.05),表现为昼夜节律时相向后漂移,其中CT16时电针使得小鼠自发活动昼夜节律相位向后漂移值约为2.73小时,而假穴组、空白组P2X7-/-小鼠自发活动时相则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而在其余时间点导引刺激后,电针组、空白组及假穴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P2X7-/-小鼠自发性活动时相的起始活动时间各组间趋势变化皆无明显差异(P>0.05)。(5)CT8时,C57BL/6J小鼠与P2X7-/-基因型小鼠比较电针组中小鼠自发活动昼夜节律相位转移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表现为C57BL/6J小鼠起始活动时间相位转移更多且转移幅度更大;CT16时,C57BL/6J小鼠与P2X7-/-基因型小鼠比较电针组、假穴组、空白组中两类别小鼠的起始活动时间时相变化趋势差异皆不明显。结论:(1)电针依时相性调整昼夜节律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内星形胶质细胞上P2X7受体表达水平的差异密切相关。(2)SCN内星形胶质细胞P2X7受体可能与主观白天电针调整小鼠自发性活动时相相位超前性转移相关,而可能与其迟后性相位转移无明显关系。
其他文献
端到端(D2D:Device-to-device)技术应用在蜂窝移动网络中具有频谱利用率高、能耗低、覆盖面积大、网络吞吐量高的特点,是未来通信系统关键技术之一。然而现有的D2D通信缓存优
目的外阴癌是发生于女性生殖器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低、预后差,腹股沟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是影响其治疗方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分析75例外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了
目的:生长激素垂体腺瘤约占所有垂体良性肿瘤的10%15%,分泌过多的生长激素导致肢端肥大,严重增加呼吸、心血管、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但GH腺瘤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HS3ST2基因是一种磺酰基转移酶,在大多数肿瘤中被该基因甲基化所失活,而HS3ST2基因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和作用尚未见文献报道。发现该基因在GH腺瘤中高表达,与WNT通路和ECM受体相互作用,因此HS3S
研究背景: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作为发生在头面部区域最常见的疼痛性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性的、周期性的、阵发短暂性电击样疼痛。TN的发作可影响到
海量机器类通信作为5G的关键场景之一需满足大连接、低功耗的性能需求,而其数据包小、活跃用户稀疏、数据到达随机的特点,使得基于竞争的免调度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成为该场景
实验一:二苯乙烯苷(TSG)对绝经后大鼠骨质疏松性(PMOP)骨折影响及最佳有效浓度筛选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TSG)对绝经后大鼠骨质疏松性(PMOP)骨折术后骨折愈合的影响
随着阵列规模的扩大,出现失效阵元的概率也会增加。在实际应用中,受硬件精度和装配工艺的影响,阵列往往存在误差,即阵列失配,导致实际阵列与理想阵列的响应不同。因此,失效阵元诊断算法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基于辐射场功率信息,围绕基于辐射场功率信息的阵列故障诊断算法和考虑阵列失配的阵列故障诊断算法开展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针对只利用幅度测量信息的阵列故障诊断,考虑到大部分现有的算法有特定的应用
大量研究表明壳聚糖对植物逆境胁迫有缓解作用,但盐胁迫下壳聚糖对豆科植物,特别是菜用大豆结瘤能力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试验研究盐胁迫下壳聚糖对菜用大豆结
PCB是Printed Circuit Board的缩写,生产制作的工艺主要就是将各种电子元器件按规则焊接在主板上。焊接的好坏直接决定着PCB板的质量好坏,而PCB板的质量又直接关乎到所应用到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TDP神灯防治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便秘的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贴敷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