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斜切喷管技术在导弹的级间分离、推力终止及推力矢量控制技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斜切喷管作为异形喷管结构,发动机喷管轴线与燃烧室轴线之间成一定夹角,同时喷管出口也会采用不对称的斜切结构设计,这些将导致发动机斜切喷管内、外燃气流场结构与常规喷管相比有很大不同。此外,由于斜切喷管存在不对称的几何结构,因而斜切喷管设计要比常规喷管复杂。本文以斜切喷管的方案设计与工程应用为背景,基于常用的双基推进剂,通过试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斜切喷管技术在导弹的级间分离、推力终止及推力矢量控制技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斜切喷管作为异形喷管结构,发动机喷管轴线与燃烧室轴线之间成一定夹角,同时喷管出口也会采用不对称的斜切结构设计,这些将导致发动机斜切喷管内、外燃气流场结构与常规喷管相比有很大不同。此外,由于斜切喷管存在不对称的几何结构,因而斜切喷管设计要比常规喷管复杂。本文以斜切喷管的方案设计与工程应用为背景,基于常用的双基推进剂,通过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计算等手段,对发动机斜切喷管的内部燃气流场特性、外部尾焰流场特性及其推力特性进行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斜切喷管结构、外部来流条件等特征参量变化对发动机喷管流场与推力特性的影响。同时,对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AP/HTPB复合推进剂开展了理论研究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小型斜切喷管火箭发动机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根据工程背景项目中斜切喷管固体火箭发动机总体初始方案特征参量要求,完成了某小型斜切喷管发动机的喷管结构与双基推进剂装药结构设计。建立了斜切喷管发动机燃烧室压强、推力特性以及发动机燃气尾焰流场试验测试平台,开展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工作,并对试验获得的发动机燃烧室压强、推力的变化规律,以及斜切喷管燃气尾焰流场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斜切喷管发动机可以获得与喷管轴线之间存在一定夹角的推力,表明此类发动机存在推力偏转现象;同时,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发动机燃烧室内部燃气压强曲线光滑,燃气尾焰流场火焰结构清晰,状态稳定,说明斜切喷管发动机工作稳定、可靠。为本文后续开展的理论研究与数值仿真计算工作奠定基础。(2)采用非定常可压缩N-S方程与Realizable k-?湍流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斜切喷管试验发动机的喷管内流场特性与推力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将数值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数值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喷管斜切角度与入口安装角度等结构参数变化对发动机喷管流场与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发动机喷管采用斜切结构设计时,此类斜切喷管发动机会存在推力偏转现象。当发动机喷管入口安装角度相同而喷管出口斜切角度不同时,对于不同角度的斜切喷管,随着喷管斜切角度的增加,发动机喷管的燃气质量流量与推力数值相差不大,但喷管轴向推力Fx线性增大,侧向推力Fy线性减小,而推力偏转角度则不断减小。当斜切喷管入口安装角度不同时,喷管入口速度、喷管质量流量与流量系数以及喷管总推力的大小主要受喷管入口安装角度的影响。随着喷管入口安装角度的增加,斜切喷管的入口速度、质量流量、流量系数以及总推力不断减小,但减小趋势不断变缓。(3)在斜切喷管发动机燃气尾焰流场特性试验的基础上,建立含有组分输运项和化学反应项的N-S控制方程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发动机斜切喷管的燃气尾焰流场特性,并探索大气环境条件、喷管斜切角度等特征参量变化对发动机喷管尾焰物质组成与流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燃气尾焰复燃反应时,喷管燃气流场温度值远高于不考虑复燃现象的流场温度。同时,喷管尾焰流场复燃现象主要发生在燃气-空气湍流混合区与燃气射流完全发展区,而在燃气射流起始段核心区域,复燃现象不明显。对于不同的大气来流条件,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燃气射流的影响区域与射流偏转角度逐渐增大;然而随着来流马赫数的增加,流场核心区域压缩波与膨胀波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逐渐下降,流场波节数减少,并且燃气射流的影响区域也逐渐减小。同时,当海拔高度为0km时,喷管尾焰燃气复燃现象较为剧烈;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燃气复燃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所减弱,并且当海拔高度增加到10km时,燃气流场温度不再明显升高,复燃反应相对较弱。(4)针对AP/HTPB复合推进剂装药工况发动机斜切喷管气固两相流动问题,采用气体-颗粒相两相双流体模型,并运用多区域混合网格技术,对发动机斜切喷管内气相与颗粒相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相对斜切喷管边界处的流场结构影响较小,但对喷管轴线附近核心区域的流场结构影响较大。由于颗粒相的存在,使得喷管轴线附近存在一个燃气流动速度较低,温度较高的流场区域,并且此区域的范围沿着喷管轴线方向逐渐扩大。颗粒相质量分数变化将引起发动机喷管颗粒浓度的改变,进而影响斜切喷管发动机的性能。颗粒相质量分数越大,则发动机喷管推力数值越小,喷管两相流损失越大。因此,对于结构较为简单的小型斜切喷管发动机,在总体设计方案燃烧室压强限定的前提下,选用双基推进剂作为发动机主装药更为合适。
其他文献
变分不等式理论由经典的变分问题演变和发展而来,是非线性泛函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诸多学科,如优化理论、控制论、工程应用和经济模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将研究几类非线性发展型变分不等式问题,主要包括拟变分不等式的正则化、拟混合均衡问题的正则化、隐式扫射过程的“bang-bang”准则、非线性微分变分不等式解的存在性问题.(1)研究Banach空间中椭圆型拟变分不等式解的正则化.首先,利用不动点
多层结构Ⅲ-Ⅴ族光电阴极材料表面光电压特性的理论分析和测试技术在光电探测、光电成像、微电子和电子源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开展了基于表面光电压特性的多层结构Ⅲ-Ⅴ族光电阴极材料无损条件下激活前综合性能评估工作。通过对阴极材料激活前表面光电压理论模型与激活后量子效率理论模型拟合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构建了针对Ⅲ-Ⅴ族阴极材料的闭环评估系统,为Ⅲ-Ⅴ族光电阴极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评价手段。主要研究内
本文主要针对脉冲激光辐照金属材料引起的热烧蚀作用和表面功能性修饰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从材料温升和物质的烧蚀迁移入手,分析了金属表面氧化膜层的定向去除机制,以及激光参数对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对激光辐照下金属表面产生的微纳尺度结构化及其潜在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成功实现了基于微观形貌调控和化学元素修饰的金属表面可控化着色过程和润湿性改造。建立了激光辐照氧化层/基底结构的一维半无限大加热模型,得到
高熵合金作为一种新型的多组元合金材料,打破了传统二元和三元合金的设计理念。独特的高熵效应、晶格畸变效应、扩散缓慢效应和鸡尾酒效应使其拥有高强度、高延展性和高温稳定性等显著特点。高熵合金的纳米化进一步提高了其强度、硬度和催化等综合性能。惰性气体冷凝法(Inert Gas Condensation,IGC)是制备高性能纳米金属材料的有效方法,但传统的热电阻蒸发方法由于合金靶材组分的各向异性难以获得理想
以废旧锂电池正极材料为原料,采用硫酸铵焙烧-水浸工艺对其进行优先提锂。从硫酸铵加入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水浸温度、水浸时间、水浸次数等条件进行实验探索,确定最优工艺条件。同时探讨原料成分对Li浸出率的影响以及补加碳粉对钴、镍、锰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硫酸铵加入量为理论值的1.05倍、焙烧温度600℃、焙烧时间1 h,水浸温度80℃、水浸时间1 h、液固体积质量比4∶1 mL/g、水浸次数2次时
阳离子聚合物带正电荷,具有水溶性好、特征粘度易于调控和高效低毒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造纸、纺织印染、废水和污泥处理等领域。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简称DMC)和丙烯酰胺(简称AM)的共聚物P(DMC-AM)是一类常用的阳离子聚合物。本文合成了系列化阳离子度高特征粘度P(DMC-AM),对其热分解性质和盐溶液粘度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来源不同的污泥脱水处理中。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
在航空发动机非包容事故中经常出现机匣安装边螺栓连接部位发生破坏的情况,机匣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的抗冲击能力对机匣的包容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航空发动机机匣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的抗冲击问题,通过理论研究、打靶试验和数值仿真等方法揭示了机匣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提出了结构性失效的判定准则,对机匣安装边螺栓连接结构进行了抗冲击优化设计,深入探究了加载角度对螺栓失效的影
聚(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P(DAC-AM))是经由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和丙烯酰胺(AM)的共聚反应制得的一种阳离子共聚物,也是一种阳离子聚电解质,其在石油开采、纺织印染、水处理、造纸、日用化学品、纳米材料和电子化学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作为一种线型阳离子型高分子聚合物,其阳离子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以特征黏度值计)直接决定了其性质和应用性能。因此,本文经工艺优化合
由于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以及决策环境的复杂性,许多实际决策问题难以通过精确的方式进行描述,且决策者所获得的信息大多以不精确和不确定形式呈现,很多时候需要在不确定信息环境下进行决策。不确定性是现实决策问题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是信息的不精确还是感知的模糊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人们在面对实际决策问题时无法根据已有的信息直接作出决策。因此,有效处理不确定信息是解决复杂决策问题的关键。
过载参数是评价弹药发射及侵彻期间工作状态的重要指标,准确测量过载参数,有利于推进动能毁伤弹药的研发与优化,对国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串联发射弹丸膛内受力复杂、弹上空间有限,战斗部在多层靶侵彻期间反复承受高冲击振动和高过载,现有测试系统难以在复杂的发射及侵彻环境中可靠测量上述弹药的过载参数。因此需研制小型化、高性能、抗高过载、具有良好环境适应性的弹载测试系统。为提高测试系统对过载参数测量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