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和与胃镜象、病理象的关联性,总结规律,为将现代检查手段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和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8年1月~2018年6月于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院内自制的观察表,记录患者中医证型、胃镜下特点、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以及既往史情况,同时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病程、胃镜象以及病理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患者的一般资料:(1)性别:12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65例;(2)年龄:51~60岁的患者例数高达48例,占比40.00%,其中以50岁以上患者例数居多;(3)病程:病程时间为6~12个月的患者例数最多为49例,占比40.83%,其次为病程时间<6个月的患者,占比33.33%;(4)中医证型:脾胃虚弱型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见的中医证型,占比30.83%(37/120),其次依次为肝胃不和型21.67%(26/120)、胃阴不足型20.00%(24/120)、脾胃湿热型18.33%(22/120)以及胃络瘀阻型9.17%(11/120)。2.中医证型与患者一般资料的相关性:(1)与性别的相关性: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性别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5.186,p=0.269),但肝胃不和型的女性患者例数明显高于男性;(2)与年龄的相关性: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年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953,p<0.001),其中脾胃虚弱型、胃络瘀阻型均以年龄为60岁以上患者居多,胃阴不足型和肝胃不和型均以年龄为51~60岁患者居多,脾胃湿热型则以50岁及以下患者居多;(3)与病程的相关性: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病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28,p=0.971)。3.中医证型与胃镜象的相关性:(1)与胃镜象表现的相关性:52例患者的胃镜象均表现为黏膜白相,占比43.33%,其次依次为血管透见29.17%(35/120)、黏膜粗糙16.67%(20/120)以及颗粒增生10.83%(13/120),各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231,p=0.312);(2)与胃镜下萎缩程度的相关性:73例患者的胃镜下萎缩程度为Ⅰ级,占比60.83%,42例患者的胃镜下萎缩程度为Ⅱ级,占比35.00%,5例患者的胃镜下萎缩程度为Ⅲ级,占比4.17%,脾胃虚弱型、胃络瘀阻型、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患者的胃镜下萎缩程度均以Ⅰ级为主,胃阴不足型患者的胃镜下萎缩程度以Ⅱ级为主,各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372,p=0.137);(3)与胃镜下形态的相关性:77例患者的胃镜下表现为伴增生,占比64.17%(77/120),其次依次为伴糜烂51.67%(62/120)、伴出血15.00%(18/120)、单纯性15.00%(18/120)、伴胆汁反流7.50%(9/120)和伴肥厚0.83%(1/120),各中医证型均以伴增生为主要胃镜下形态,各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724,p=0.889)。4.中医证型与病理象的相关性:(1)与黏膜病理萎缩程度的相关性:56例患者的黏膜病理萎缩程度为中度,占比46.67%,47例患者的黏膜病理萎缩程度为轻度,占比39.17%,17例患者的黏膜病理萎缩程度为重度,占比14.17%,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黏膜病理萎缩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50,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脾胃虚弱型与肝胃不和型患者的黏膜病理萎缩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与肠上皮化生程度的相关性:57例患者的肠上皮化生程度为轻度,占比47.50%,55例患者的肠上皮化生程度为中度,占比45.83%,5例患者的肠上皮化生程度为重度,占比4.17%,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肠上皮化生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189,p<0.001),脾胃虚弱型和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弱型和肝胃不和型、胃络瘀阻型和脾胃湿热型患者的肠上皮化生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3)与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95例患者的上皮内瘤变结果显示为阴性,占比79.17%,24例患者为轻度上皮内瘤变,占比20.00%,仅有1例患者为重度上皮内瘤变,占比0.83%,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上皮内瘤变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106,p=0.392);(4)与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35例患者炎症活动度为静止期,占比29.17%,85例患者的炎症活动度为活动期,占比70.83%,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炎症活动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920,p=0.140)。5.中医证型与患者Hp感染程度的相关性:59例患者为Hp阴性,占比49.17%,39例患者为Hp轻度感染,占比32.50%,8例患者为Hp中度感染,占比6.67%,14例患者为Hp重度感染,占比11.67%,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Hp感染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00,p=0.974)。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胃虚弱型为主,其次为肝胃不和型,胃络瘀阻型占比最低,且不同中医证型年龄分布有差异。从中医证型与患者的病理象关系来看,部分中医证型患者的黏膜病理萎缩程度和肠上皮化生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脾胃虚弱型较肝胃不和型更易出现胃黏膜病理萎缩,脾胃虚弱型和脾胃湿热型患者的肠上皮化生程度均以轻度为主,而其它证型则以中度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