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莱氏绿僵菌Nr.5772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性,研究了莱氏绿僵菌侵染斜纹夜蛾后寄主的生理反应,确认了该菌产生的毒素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毒素进行分离纯化,并对毒素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以斜纹夜蛾幼虫为实验材料,采用浸渍法,测定莱氏绿僵菌Nr5772菌株分生孢子对斜纹夜蛾3、4、5龄幼虫的LC50和LT50。结果表明莱氏绿僵菌5×109个孢子/mL对斜纹夜蛾3、4、5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4.44 d、4.48 d和4.85 d;对3、4、5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71×106个/mL、5.61×106个/mL和1.75×107个孢子/mL。结论:莱氏绿僵菌Nr5772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孢子浓度越高、幼虫龄期越低则致病力越强。2、采取微量注射法接种莱氏绿僵菌Nr5772虫菌体至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研究莱氏绿僵菌侵染寄主后在其体内的发育历程和寄主的生理免疫反应,探究莱氏绿僵菌的致病机理。结果表明,接种后至64 h之间,虫菌体密度在寄主体内的增长方式为幂函数增加;寄主并未出现常见的免疫反应,血细胞密度没有显著变化;在接种后48h内,试虫血淋巴PO活性水平正常,48h后,虫菌体逐渐转变为菌丝体,PO活性降低,直至72h时PO活性消失,试虫死亡。结论:莱氏绿僵菌在侵染过程中不会引起寄主的免疫反应,并在后期抑制免疫能力。3、采用感染绿僵菌死亡并产孢的虫尸以及人工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莱氏绿僵菌作为毒素的提取来源,经过多重步骤提取出其毒素。使用浸渍法分别对斜纹夜蛾3、4、5龄幼虫进行毒性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提取来源的毒素均可对斜纹夜蛾幼虫产生毒杀作用。虫尸源毒素对斜纹夜蛾3、4、5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39.1342mg/mL、52.1034mg/mL和68.6457mg/mL;菌丝体源毒素对斜纹夜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60mg/mL、63.9976mg/mL和75.3265mg/mL。结论:两种不同提取来源的毒素对斜纹夜蛾幼虫都具有明显的致死率,相比较而言虫尸提取的毒素毒性更为明显。4、毒素经过纯化后采用TLC法和HPLC法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毒素中含有三种主要成分。采用半制备色谱进行成分分离,得到两种组分;采用质谱法进行结构分析,其中一种组分的分子式为C8H10O6,分子量202.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