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与病毒性脑炎预后的关系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f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脑电图(EEG)异常程度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病脑后继发癫痫与急性期抽搐之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有:皮肤、口腔黏膜疱疹病史,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腹泻病史等;(2)脑实质或脑膜损害的表现,如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癫痫和肢体瘫痪等;(3)脑脊液常规检查符合病毒感染特点;(4)脑电图提示有局灶性或弥漫性慢波及癫痫样放电;(5)影像学(CT或MRI)显示炎性病变;(6)病毒学检查阳性;(7)经过抗病毒、激素等治疗,病情好转。   记录每位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发病季节、临床症状、脑脊液、头颅MRI、脑电图检查。将研究对象的入院首次脑电图按照冯应琨《临床脑电图学》评定标准进行分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异常组。标准参照如下:轻度异常:θ波增多,少量或短程4~7Hz的θ波,大多可见8~10Hz的α节律,少数患者有少量δ波;中度异常:以4~7Hz的θ波为主,阵发或持续、广泛出现,有时θ节律中杂以2.5~3.0Hz的δ波,不易见α节律;重度异常:广泛持续1~3Hz的δ波、杂以4~6Hz的θ波,无α节律。随访半年以后,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三组进行比较。随访内容包括认知功能评价(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癫痫、肢体瘫痪、死亡等后遗症情况及脑电图复查,随访期内未出现认知障碍(Moca评分≥26分)、癫痫、肢体瘫痪、死亡及脑电图好转为预后较好,出现认知障碍(Moca评分<26分)、癫痫、肢体瘫痪、死亡及脑电图无好转为预后差,采用卡方检验的统计学方法比较三组的预后差率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研究对象在随访期内继发癫痫的发生情况,分析病脑后继发癫痫与急性期抽搐之间的关系。   结果:共收集5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其中男28例,女23例,发病年龄11~67岁,平均年龄为(30.30±8.97)岁,各季节均有发病(春18例,夏1例,秋9例,冬23例),临床主要症状:发热、头痛26例(51.0%),抽搐15例(29.4%),精神异常6例(11.8%),意识障碍3例(5.9%),肢体活动障碍1例(1.9%)。   分组比较情况:轻度异常组17例,预后差者5例(29.4%);中度异常组26例,预后差者18例(69.2%);重度异常组7例,预后差者7例(100%);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三组预后差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线性趋势检验,病毒性脑炎的预后差率随着急性期脑电图评判分级的增加而增高。   51例病脑患者中急性期有抽搐者15例(29.4%),随访半年后继发癫痫者6例(40.0%):无抽搐者36例(70.6%),随访半年后继发癫痫者1例(2.8%),且继发癫痫均为难治性癫痫,卡方检验继发癫痫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病毒性脑炎患者急性期首次脑电图评判分级越重,其预后越差;   (2)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有抽搐者应警惕脑炎后癫痫的发生。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探索输注阿霉素患者预期性胃肠道反应发生的状况、心理体验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实施有效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耐受性,促进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采用质性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