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获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将发展旅游作为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进行推广。进入21世纪,旅游扶贫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各地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旅游扶贫效益的研究逐渐兴起。学者们也开始关注到旅游扶贫效益的空间差异,总的说来,多以案例分析为主,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研究较少,也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本文通过车溪景区的实地调研,总结了车溪景区开发现状和效益;以村和家庭为主体,从经济增长状况、生产与生活资料占有情况、家庭收益情况、家庭开支情况对11个调查点的旅游扶贫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调查了受访居民对所在村、家庭、个人三个方面的旅游扶贫感知。车溪景区旅游扶贫效益有限,除车溪村效益较明显外,其余各村基本处于一般水平。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车溪旅游开发的扶贫效益及其空间差异进行综合分析,探究了空间差异的形成原因。揭示当前车溪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不足,以提高当地居民在车溪旅游开发中的获益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进一步提高车溪景区的旅游扶贫效益,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车溪旅游扶贫效益的空间分异特征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扶贫效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车溪村的经济效益与感知效益要大大高于其余各村,成为“极点”;二是车溪旅游扶贫效益在总体上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衰减规律。三是余家坝、李家坝村,旅游扶贫经济效益与感知效益都要大于距景区同距离的其他调查点。四是各调查点的旅游扶贫经济效益与感知效益分析结果总体趋于一致,但仍存在一些不同;造成车溪旅游扶贫效益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各村居民的旅游活动参与度、对景区的归属感、政策、交通条件、地形等因素等五个方面;车溪的旅游扶贫开发存在着参与度不均、缺乏协调机制、产业化程度低、环境隐患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以下的优化建议:增强居民参与意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旅游扶贫机制、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