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诱导阶段,采用吸入七氟醚联合环甲膜穿刺气道粘膜表面麻醉(以下简称环甲膜穿刺表麻)的方式,比较在不同七氟醚浓度下进行环甲膜穿刺注药时的效果及对气管插管反应的抑制情况,评估七氟醚-环甲膜穿刺表麻在全身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过程中实施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为将来的研究与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拟在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下进行择期手术的患者共120例。要求ASA分级III级,按密闭信封法进行分组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Ⅰ组(呼气末七氟醚浓度2%=2.0%±0.1%)、Ⅱ组(呼气末七氟醚浓度3%=3.0%±0.1%)、Ⅲ组(呼气末七氟醚浓度4%=4.0%±0.1%)、Ⅳ组(呼气末七氟醚浓度5%=5.0%±0.1%)。入室后开放静脉,常规监测:ECG、HR、MBP、SpO2。诱导开始:将氧流量设定为6L/min,嘱患者使用闭式面罩吸入纯氧5分钟,然后将七氟醚挥发罐浓度开到8%,观察监护仪呼气末七氟醚浓度的监测,当达到各组预定浓度并稳定30秒后开始实施环甲膜穿刺气道粘膜表麻(2%利多卡因5ml以改良手法注入),当表麻完成后使各组呼气末七氟醚浓度仍然稳定在预定值,经静脉缓慢推注舒芬太尼0.2ug/kg(推注时间>60秒),距表麻3分钟后实施气管插管,根据有无连续Pet-CO2波形判断导管是否成功进入气管内。分别记录各组患者在以下几个时间点:T0即麻醉诱导前、T1即环甲膜穿刺前、T2即环甲膜穿刺注药后、T3即气管插管前、T4即气管插管后即刻、T5即气管插管后1min、T6即气管插管后3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氧饱和度(SpO2),其中T(4-6)为气管插管后即刻、1min、3min三个时间点的均值,统称为气管插管后。同时对环甲膜穿刺注药过程中及气管插管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1.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和BMI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患者诱导前(T0)、环甲膜穿刺注药前(T1)、环甲膜穿刺注药后(T2)、气管插管前(T3)、气管插管后(T4-6)的MBP进行比较:与T0相比,T1时四组MAP都下降(P<0.05),且四组之间下降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则诱导前至环甲膜穿刺前,MAP下降程度依次为Ⅳ>Ⅲ>Ⅱ>Ⅰ。与T1相比,T2时四组中Ⅰ、Ⅱ组MAP升高(P<0.05)且升高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升高Ⅳ组下降但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环甲膜穿刺前至环甲膜穿刺注药后MAP变化程度依次为Ⅰ>Ⅱ>Ⅲ=Ⅳ。与T3相比,四组患者T(4-6)的MAP都升高(P<0.05),但Ⅲ组Ⅳ组之间升高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气管插管前至气管插管后MAP上升程度依次为Ⅰ>Ⅱ>Ⅲ=Ⅳ。3.四组患者诱导前(T0)、环甲膜穿刺注药前(T1)、环甲膜穿刺注药后(T2)、气管插管前(T3)、气管插管后(T4-6)的HR进行比较:与T0相比,T1时四组HR都下降(P<0.05),但下降程度四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1相比,T2时四组的HR都升高(P<0.05),且四组之间升高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则环甲膜穿刺前至环甲膜穿刺注药后HR变化程度依次为Ⅰ>Ⅱ>Ⅲ>Ⅳ。与T3相比,四组患者T(4-6)时HR都升高(P<0.05),但Ⅲ组Ⅳ组之间升高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气管插管前至气管插管后HR上升程度依次为Ⅰ>Ⅱ>Ⅲ=Ⅳ。4.四组患者诱导前(T0)、环甲膜穿刺注药前(T1)、环甲膜穿刺注药后(T2)、气管插管前(T3)、气管插管后(T4-6)的SpO2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四组患者环甲膜穿刺注药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Ⅱ组>Ⅲ组=Ⅳ组。6.四组患者气管插管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Ⅱ组>Ⅲ组=Ⅳ组。结论:1.在七氟醚4种不同浓度下进行环甲膜穿刺,七氟醚对环甲膜穿刺注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抑制效果依次为5%=4%>3%>2%。但吸入七氟醚呼气末浓度达5%时与诱导前比较,患者MAP下降更显著。2.环甲膜穿刺气道表麻之后在七氟醚4种不同浓度下进行气管插管,七氟醚对气管插管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抑制效果依次为5%>4%>3%>2%。对于需要进行全麻气管插管的患者,联合使用环甲膜穿刺气道粘膜表麻和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案。且这种方案总体简便节约,对于基层医院有很大的经济优势。对气管插管的全麻患者,用七氟醚诱导当浓度达4%时进行环甲膜穿刺气道表麻的临床效果最好,患者循环波动相对稳定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同时对气管插管刺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的抑制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