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建设生态文明更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重中之重。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全球化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全球化,污染密集型产业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采用1995-2015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面板数据,并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手段,在省级尺度上分析了污染密集型产业时空格局演变及转移方向,再利用eviews6.0软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定量地分析了污染密集型产业时空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经济带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值呈逐年增长的状态,但发展速度呈波动式的下降;基尼系数呈总体下降趋势,只有在1998-2002年有上升趋势,以2002年为界,由集聚转向分散,且分散态势越来越明显,表明长江经济带污染密集型产业出现了转移;1995-2015年,全局Moran’s I值全部为正,表明长江经济带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值存在一定的空间正相关关系;1995-2015年,全局G值为正但比较低,Z值的统计显著性有逐年降低的趋势,这说明长江经济带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值可能由几个较为集中的热点区域分散到几个不集中的区域,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分布的格局会更加明显。(2)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上海的产值集中率变化幅度较大,而江苏、云南、贵州和重庆地区相对稳定;热点区和次热点区的空间分布几乎没变,分别为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和江西;次冷点区主要由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演变为四川、云南,再次为湖南、湖北以及重庆;冷点区主要由贵州、湖南演变为重庆、贵州、湖北、湖南,继而演变为四川、云南、贵州;产业重心分布在中游地区,即安徽省和湖北省,产业重心向西偏移1~°左右,距离大致100km,向南偏移20~〃左右,距离偏移27km。(3)就长江经济带总体而言,污染密集型产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外向度、产业结构、环境保护均与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值呈现正效应,而成本因素、创新能力呈现负效应。其中人均GDP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每提高1%,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值就相应的上升1.20%或下降0.36%;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和出口贸易额每提高1%,污染密集型产业产值就上升0.08%和0.21%;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能会抑制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增加,但其作用目前只有0.06,表明产业结构升级较其他因素对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比较小。就区域内部而言,长江上中下游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发展同样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外向度、产业结构均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呈现正效应,成本因素、创新能力呈现负效应,而环境保护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对该产业产生显著的正效应。其回归系数分别为1.1198、1.2850、1.1795;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对该产业产生负效应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即该效应在下游地区比较显著,而在上游和中游地区并不显著;从国际产业转移角度来看,实际利用外资相对于出口贸易对该产业转移的影响不大;与长江经济带总体的估计结果不同,下游地区政府对工业部门技术创新的经费支持有效地抑制了该产业的发展,即R&D每提高1%,该产业产值就降低0.18%,而上游和中游地区均表现出负效应但不显著;与长江经济带总体的估计结果不同,下游和中游地区的环保投资额均对该产业产生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在上游地区环保投资额对该产业产生正效应,这说明环境规制宽松的地区更容易成为该产业转移的地区;长江上中下游的重化工业产值比重对该产业均产生正效应。下游地区产生显著的正相关,而中游和上游地区虽然对该产业产生正效应但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