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国城市发展历史,安全保障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首位要求。如今,“安全”作为衡量城市和谐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体现。而灾害及重建背景下的城镇在遭受重创后,其物质空间安全、社会安定及身体、心理安全均受到较灾前更多的潜在威胁。并且灾后重建的目标指向灾民的安居乐业、社会复兴。安全,更是关系到重建的可持续性、持久性及包容性等诸多要素。灾后的“安全”究竟处于何种水平?落实效果如何?能否被灾民切实感知?均缺乏一套反馈机制,使我们看清导向并加以衡量。 因此,论文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安居环境重建追踪及评价研究》的子课题之一,从“安全”视角出发,以“社区环境重建”为切入点,研究影响重建后安居环境安全的多方面安全因素,同时调查灾民群体的切身安全需求与感知。论文以评价因子、指标体系的建立作为诊断手段;以评价技术方法的构建作为绩效判断手段;并通过对不同样本的实证评价,最终形成对汶川地震灾区城镇社区环境重建安全性的综合评述,以此作为评价的反馈导向。 论文涵盖评价基础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技术方法探讨及评价应用研究四大版块。 评价基础研究,是在对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等评价基本问题的分析与界定上,进一步挖掘灾后社区环境重建安全性的特殊背景、样本特征及灾民认知等重要概念,并通过多方面的整合建立了“灾害安全性提升”、“日常安全性重建”、“心理安全感恢复”3个评价准则。论文认为应充分尊重评价主体即灾民群体的价值需求,借以指导评价的后续若干关键环节;应当将评价引入评价客体的实际环境中,并重视样本的共性与个性差异,探求其中潜在的关键问题。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环节,论文在“三角形综合评价法”与“四步法”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出了适于本次评价的因子及指标选取方法论,并以此为据建立了灾害及重建特殊背景下社区环境重建安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24个因子及62个具体指标。论文认为,评价因子及指标的选取与甄别,是一个“定性”加“定量”的过程,应同时兼顾“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视角,并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德尔菲法”和“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在对评价技术方法的探讨中,论文认为应建立“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评价技术体系,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方法与技术,解决“安全”这一类具有多维度、多层面特征问题的综合评价。 最后,应用建构的评价模型及技术方法对四个不同类型的样本社区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其中,运用均值分析及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对单一要素趋势及整体状况做了量化评价,并辅以自由报告的质化分析方法。结论揭示了不同样本社区环境重建中的焦点与关键问题,作为评价结论反馈,并对评价模式进行了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