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南部地区伊斯兰拱北的功能分析——以固原市开城镇二十里铺南古寺拱北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10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是一定的社会形态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伊斯兰教的主要建筑形式是清真寺,而目前国内对其另一种建筑形式--拱北的相关研究还少之甚少。笔者在2007年7月至8月、2010年8月至9月在开城镇二十里铺南古寺拱北进行了几次田野调查,并于2011年2月走访了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挂马沟拱北,并对那里的相关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了解。此外,笔者在收集了部分宁夏南部拱北资料与信息的基础上,以固原市二十里铺南古寺拱北为例,对“拱北”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建筑形式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   拱北(Qubbah)是对中国伊斯兰教先贤陵墓建筑的称谓,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拱形建筑物或圆拱形墓亭。在中亚、波斯及中国新疆地区将拱北称为“麻札”(Mazar),意为“先贤陵墓”、“圣徒陵墓”。这一建筑形式最初只是流行于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后来专指苏非派在其舍赫、圣裔、先贤坟墓上建造的圆拱形建筑物,供人瞻仰拜谒,于是在称呼上巧妙地融进了意译,称为“拱北”。在中国内地,拱北主要指苏非教派的传教士、各门宦的始祖、道祖、先贤等陵墓的建筑。早在元代以前,来华的伊斯兰教传教士的墓庐多为圆拱形建筑,具有阿拉伯建筑的风格。固原二十里铺南古寺拱北原本是蒙元时期“西来上人”修身与传教的地方,后来归葬于此。本文重点对二十里铺南古寺拱北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行了追溯,并在此基础上以此为例,对其进行功能上的分析。   全文一共有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作者的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自己的研究方法--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法、资料的查找与整理、表格与画图、与人类学理论相结合。   第二部分:正文第一章--宁夏南部地区拱北建筑概况。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拱北的相关概念及在中国的出现与发展,简要阐述拱北是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教团制度与中国本土的家族宗法制度相结合而产生的门宦制度的产物;其二,对于宁夏南部地区的拱北建筑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三部分:正文第二章。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宁夏固原市开城镇二十里铺南古寺拱北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历史的溯源,对它的历史沿革与现状也做了一个简要的陈述。   第四部分:正文第三章,全文的重点章节。在前文的基础上,以固原市开城镇二十里铺南古寺拱北为例对拱北的功能进行了阐释:其一,最基本的功能--矾固宗教信仰。拱北在纪念已逝先贤的同时,还满足了当地穆斯林群众开展各种宗教活动的需要;其二,引导与协调功能。拱北管委会将伊斯兰教法教义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起来,引导当地穆斯林遵经守法;此外还利用独有的穆斯林“话语”加强对当地穆斯林群众的引导;其三,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团结。主要从穆斯林内部的民族认同、穆斯林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群众的和睦相处来进行阐释:其四,其他功能--保护文物古迹、服务群众、为对外交流提供桥梁以及在当地的特殊作用,并用案例予以说明。   第五部分:在前一章的基础之上提出“文化涵化”这一文化人类学概念,介绍文化涵化发生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得出“拱北建筑是伊斯兰建筑文化涵化的必然结果”这一结论。此外,笔者还提出了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即在不改变拱北建筑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措施不断推动它的发展,以使其适应社会,最终实现功能多样化。   最后一部分:结论,总结全文,概括拱北的功能,再次重申作者的观点。  
其他文献
本论文题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及当代意义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主义两大研究路径的交集即“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研究”作为切入点。论文致力于在熟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使中国社会逐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并对中国文化的观念、模式、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村落是
长久以来,教育和经济就像一对姐妹,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研究某一地区的教育必然要从当地的经济入手,同样的,研究当地的经济也不能忽视教育带来的种种影响。   民族地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