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莠去津和乙草胺为两种常规除草剂,其特点是用药历史长、使用地域广和用量大,在玉米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在多个国家接连被禁用。吉林省是中国玉米生产第一大省,也是这两种农药使用的大省,但关于两种农药在全省范围内农田土壤中的残留和分布情况尚未见具体报道。本研究在吉林省玉米种植区,连续多年常规剂量施药条件下,选取长春地区、白城地区、松原地区、四平地区、吉林地区、辽源地区的28个县(市、区)145个采样点,定点分层(0~10 cm,10~20 cm,20~30 cm)采集土壤样品,分别测定莠去津和乙草胺在不同季节(4月、7月、10月)、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中的残留量,通过Arc GIS系统和数据分析研究其时空分布特征,明确其污染现状,并对其农业生态风险做出评价,为指导农业生产和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同类研究提供案例。研究结果如下:1.在土壤样品前处理过程中,以莠去津为模板制备了一种分子印迹新材料,作为萃取柱填料,使用固相萃取法对样品进行分离和净化;建立了同时检测土壤样品中莠去津和乙草胺的残留分析方法。与现有文献报导的方法比较,该方法准确度、灵敏度高,溶剂用量少,提高了检测效率,适合大批量土壤样品的分析检测。其中,对土壤样品中两种农药同时检测的气相色谱法被吉林省地方标准(标准DB22T 1753-2012)采用。2.对莠去津的研究结果表明:莠去津在吉林省玉米种植区耕层土壤中不同时间和不同土层均有检出。在相同深度上,残留量均表现为7月>10月>4月。各土层平均残留量变化范围为0.018~0.116 mg·kg-1,最大残留量变化范围为0.169~0.295 mg·kg-1。在相同时间不同深度上,全年的整体分布规律为0~10 cm>10~20 cm>20~30 cm。不同地区残留水平差异受春季施药影响明显,施药后随着时间的增加差异减小,同时随土层深度增加差异减小。分布强度表现为长春、吉林等中东部地区高于白城、松原等西部地区。3.对乙草胺的研究结果表明:乙草胺在吉林省玉米种植区不同时间和不同耕层土壤中也均有检出。乙草胺在3个土层中的残留量虽然受到春季施药的影响并随时间变化,但总的变化趋势为7月>10月>4月。各土层平均残留量变化范围为0.010~0.235 mg·kg-1,最大残留量变化范围为0.097~0.911 mg·kg-1。在相同时间不同深度上,全年的整体分布规律为0~10 cm>10~20 cm>20~30 cm。不同地区乙草胺的残留水平在不同土层、不同时间差异明显,残留量差异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分布强度表现为长春、吉林等中东部地区高于松原、白城等西部地区。4.对莠去津、乙草胺分布差异的研究表明:由于莠去津比乙草胺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强,所以在深层土壤中莠去津比乙草胺有更多的残留,而乙草胺的残留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中,不同地区二者残留水平的差异也表现出以上特征。其中,长春和吉林地区两种农药的残留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地区,这可能与两个地区相似的施药方法、施药量及土壤、气候条件有关。5.农业生态风险评价结果为:目前莠去津在吉林省玉米种植区的残留水平低于匈牙利、荷兰等国家干预值,低于越南最高允许限量,低于多数作物安全临界浓度,其对农业生态环境风险较低。乙草胺在吉林省玉米种植区的残留水平低于常见环境影响对象的安全浓度,其对农业生态环境风险较低,长春、吉林地区乙草胺最大残留量和平均残留量显著高于其它地区,需要加强其在以上地区农田土壤中的残留监测。在多年大量施用的背景下,莠去津、乙草胺残留量在土壤耕层中的逐年累积效应不明显,未降解的莠去津和乙草胺有更大的可能性向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中迁移,尤其是莠去津在水体中的残留水平更应引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