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骨肉瘤K7模型小鼠为观察对象,观察针刺单穴与腧穴配伍干预骨肉瘤模型小鼠相关的一般情况比较、影像学、免疫学效应差异以及肠道菌群的针刺干预效果,建立与中医整体观相一致的无创活体成像监测技术,并探索单穴与腧穴配伍的效应规律及其可能的免疫学机制,为科学应用配伍腧穴提供依据。方法:1.雌性BALB/C小鼠60只,构建骨肉瘤K7皮下荷瘤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和配穴组;空白组不造模不治疗,为健康对照;模型组只造模不治疗;单穴组造模后分别针刺单穴百会(单)、肾俞(双)、足三里(双);配穴组造模后针刺腧穴配伍(百会、肾俞、足三里);2.对不同组别小鼠毛色、精神状态、体重等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3.应用多模式光学活体成像技术(In-Vivo Xtreme技术)和游标卡尺观察不同组别小鼠肿瘤大小和体积的变化,以及肿瘤光子量的变化;4.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组别小鼠相关免疫细胞如T细胞、NK细胞等免疫相关指标变化情况;5.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不同组别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6、IFN-γ和脾脏组织中TNF-α等相关免疫因子的变化情况;6.利用肠道菌群检测不同组别小鼠针刺干预后肠道微生物的变化情况。结果:1.针刺治疗前各组小鼠体重无显著性差异;针刺治疗后,模型组小鼠体重在第12天之后显著下降,空白组小鼠体重有随着时间增长的趋势,治疗组小鼠体重相对稳定。在针刺治疗的第8和第10天,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配穴组体重均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针刺治疗的第12天,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配穴组体重均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单穴百会组体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配穴组体重均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针刺治疗的第14天,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配穴组体重均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配穴组体重均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2.针刺治疗前各组小鼠肿瘤大小和体积无显著性差异;在针刺治疗的第8天,与模型组相比,配穴组小鼠肿瘤体积较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配穴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肿瘤体积均较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针刺治疗的第10天,与模型组相比,配穴组和单穴足三里组小鼠肿瘤体积均较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配穴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肿瘤体积均较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针刺治疗的第12天,与模型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配穴组肿瘤体积均明显较小,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配穴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肿瘤体积均明显较大,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针刺治疗的第14天,与模型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配穴组肿瘤体积均明显较小,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单穴肾俞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足三里组肿瘤体积均较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配穴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肿瘤体积均明显较大,有显著性差异(P<0.01)。3.活体成像结果显示,在基线期的时候,模型组、三个单穴组、配穴组各组小鼠肿瘤大小无差异;针刺治疗一周之后,从成像图片来看,单穴肾俞组和配穴组小鼠肿瘤较其他组较小;针刺治疗两周之后,从成像图片来看,模型组肿瘤明显较大,模型组、单穴百会组、单穴足三里组肿瘤与单穴肾俞组、配穴组相比较大。4.活体成像光子量统计结果显示,在前两个阶段,各组小鼠肿瘤光子量变化无差异。在治疗结束最后时间采集的光子量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单穴肾俞组肿瘤光子量数值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配穴组肿瘤光子量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单穴肾俞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足三里组肿瘤光子量数值均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配穴组相比,单穴肾俞组肿瘤光子量数值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穴百会组、单穴足三里组肿瘤光子量数值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5.治疗结束后肿瘤组织图片和重量比较可知,与模型组相比,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配穴组肿瘤重量均明显较轻,有显著性差异(P<0.01);单穴肾俞组与单穴百会组相比,肿瘤重量较轻,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配穴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肿瘤重量均明显较重,有显著性差异(P<0.01)。肿瘤重量差异的比较与游标卡尺测量的肿瘤体积基本一致。6.在辅助性T细胞的改变上,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配穴组数值均显著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单穴肾俞组数值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配穴组数值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单穴肾俞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足三里组数值均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配穴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足三里组数值均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毒性T细胞的改变上,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配穴组数值均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配穴组数值均显著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单穴肾俞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足三里组数值均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配穴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数值均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NK细胞的改变上,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配穴组数值均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单穴肾俞组数值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配穴组数值显著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单穴肾俞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足三里组数值均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配穴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足三里组数值均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在TNF-α的改变上,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配穴组数值均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配穴组数值均显著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单穴肾俞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足三里组数值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配穴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数值均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IL-6的改变上,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配穴组数值均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单穴肾俞组数值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配穴组数值显著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单穴肾俞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足三里组数值均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配穴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足三里组数值均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单穴肾俞组数值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IFN-γ的改变上,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单穴百会组、单穴肾俞组、单穴足三里组、配穴组数值均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配穴组数值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单穴肾俞组相比,单穴百会组数值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配穴组相比,单穴百会组、单穴足三里组数值均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8.在肠道菌群的改变上,在门水平上,模型组和空白组相比,拟杆菌(Bacteroidetes)丰度更小,厚壁菌(Firmicutes)、疣微菌(Verrucomicrobia)和螺旋体菌(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丰度更高。配穴组和模型组相比拟杆菌丰度更高,厚壁菌、疣微菌和螺旋体菌丰度更小,在针灸治疗之后使得配穴组的数值更加接近空白组,上调了拟杆菌的数量,下调了厚壁菌、疣微菌和螺旋体菌的数量。配穴组差异菌群最丰富的是拟普雷沃菌(Alloprevotella)(属水平,P<0.05),梭菌(Clostridiales)(目水平,P<0.05),毛螺菌(Lachnospiraceae)(科水平,P<0.05),乳酸菌(Lactobacillus)(属水平,P<0.05)和厚壁菌(Eisenbergiella)(属水平,P<0.05)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模型组;而模型组中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s)(属水平,P<0.05),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目水平,P<0.05),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ceae)(科水平,P<0.05)和普氏菌(Prevotella)(属水平,P<0.05)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结论:1.本研究成功构建针刺干预骨肉瘤皮下荷瘤模型的活体动物成像监测;2.针刺单穴和腧穴配伍对肿瘤模型小鼠各项指标均有良好干预效果;3.针刺治疗中腧穴配伍疗效优于单穴;单穴组中肾俞组效果最好;4.通过针刺干预改善机体免疫和肠道微生物相关指标,可通过调节机体相关免疫稳态和肠道稳态达到干预肿瘤的效果。5.针刺可以延缓骨肉瘤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调节小鼠免疫反应和肠道微生物的变化,提示针刺为肿瘤的整体性、系统化的治疗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