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内翻性和浸润性生长基底膜PASM-Masson、IV型胶原阳性表达和浸润的关系。2、应用免疫组化鉴别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乳头状瘤和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癌。3、研究微小癌栓鸡尾酒抗体双染法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脉管转移诊断中的应用。4、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分子病理学表达情况及意义。通过PASM-Masson、IV型胶原、微小癌栓鸡尾酒染色来辅助形态学诊断内翻性和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建立较为客观的诊断标准,帮助病理医师对内翻性和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及有无发生脉管转移进行鉴别诊断。研究方法:收集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2010年1月-2018年12月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乳头状瘤、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癌和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共326例,其中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乳头状瘤73例,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癌77例,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76例。所选病例进行HE、PASM-Masson、IV型胶原染色,Ki-67、P53、微小癌栓鸡尾酒抗体染色和分子病理检测。采用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2016版公布的膀胱尿路上皮癌分类诊断标准诊断。研究结果:1、与内翻性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组相比,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组基底膜PASM-Masson和IV型胶原染色的缺失率明显增加,二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内翻性尿路上皮乳头状瘤组与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组基底膜PASM-Masson和IV型胶原染色比较,乳头状瘤基底膜的完整性高于浸润性癌,二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内翻性乳头状瘤组与内翻性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组比较,基底膜PASM-Masson和IV型胶原染色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2、Ki-67染色结果显示内翻性尿路上皮乳头状瘤组,Ki-67仅11例为阳性(15%),阴性62例(85%)。内翻性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组Ki-67呈较低表达,阳性74例(96%),阴性3例(4%)。而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组Ki-67表达非常明显,阳性175例(99%),阴性1例(1%)。乳头状瘤、内翻性癌和浸润性癌三组中Ki-67表达率逐渐增加,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两比较,三组间互相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53染色结果显示内翻性尿路上皮乳头状瘤组,阳性70例(96%),阴性3例(4%)。内翻性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组阳性73例(95%),阴性4例(5%)。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组阳性175例(99%),阴性1例(1%)。经统计学分析,P53在乳头状瘤、内翻性癌和浸润性癌三组中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三组间互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微小癌栓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及HE染色对脉管侵犯的检出率分别是38%(40/106)和20%(21/106)。经统计学分析,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双重免疫组化染色与HE染色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分布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鸡尾酒染色可以提高脉管癌栓的检出率。并且鸡尾酒抗体D2-40/CD34-CK双重免疫组化染色与HE染色脉管侵犯评估比较中,Kappa值=0.491,P<0.05,Kappa值位于0.4-0.75之间,一致性较好。4、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7、17号染色体和P16基因在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乳头状瘤组阳性表达率5%(1/20),在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癌组中阳性表达率20%(11/54),在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组中阳性表达率78%(86/111)。4种探针联合在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乳头状瘤组与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癌的比较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种探针联合在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乳头状瘤组与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比较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种探针联合在内翻性尿路上皮癌组与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PASM-Masson染色和IV型胶原染色可以用于鉴别具有内翻性生长模式的内翻性乳头状瘤与浸润性癌,但不能用于鉴别内翻性乳头状瘤和内翻性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在日常工作中,二者的鉴别诊断绝大多数依赖于组织形态学),进而帮助病理医师判断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是否发生早期浸润。2、Ki-67、P53在尿路上皮癌的表达水平高于乳头状瘤,在浸润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非浸润性癌,可以结合HE形态学辅助鉴别诊断。3、鸡尾酒双重免疫组化适用于脉管癌栓的诊断,并能证实常规HE染色切片中可见的脉管侵犯,也能排除可能存在的假阳性,还能发现一些HE切片下难以观察的微小脉管癌栓。4、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鉴别尿路上皮良恶性肿瘤有确诊意义。5、采用免疫组化、特殊染色及分子病理联合检测在膀胱尿路上皮病变中的表达,有助于不同膀胱尿路上皮病变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