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承担着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重任。正因为如此,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真正的四有新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社会关注,而人生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毅力、不适应挫折、封闭自我等心理问题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中学生之中。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主渠道应是课堂教学。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历史课程中蕴含了大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丰富资源,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既“育人”又“育心”,用历史的“心药”来医治学生的“心病”。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德育工作搭建良好的平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中学历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呼唤,而且符合历史学科的内蕴和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因而既必要且可行。本文主要论述在中学阶段,把历史知识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本文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谈论了在中学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课堂实践等多种形式,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这一部分谈到了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从宏观上论述了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危害;第三部分从三个维度论述了当代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成因:传统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侵蚀。第四部分是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即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精心设计备课内容,充分挖掘高中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合作学习;充分运用赏识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素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