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持续减少,农业生产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和人力成本快速上升的问题。尤其是番茄生产逐渐由小农户生产转向规模化温室种植,用工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推动番茄收获工作由人工采摘向机器人自主采摘转变十分必要。本文以玻璃温室中种植的樱桃番茄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番茄采摘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整串收获和单粒收获番茄的目标识别定位、抓取姿态计算以及采收策略等技术难题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温室精细生产作业机器人研发(2017YFD07015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持续减少,农业生产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和人力成本快速上升的问题。尤其是番茄生产逐渐由小农户生产转向规模化温室种植,用工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推动番茄收获工作由人工采摘向机器人自主采摘转变十分必要。本文以玻璃温室中种植的樱桃番茄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番茄采摘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整串收获和单粒收获番茄的目标识别定位、抓取姿态计算以及采收策略等技术难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番茄采摘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的设计和构建。根据温室樱桃番茄种植农艺和机器人智能采收作业空间的需求,构建“Eye-in-hand”手眼视觉系统。首先,以六自由度协作型机械臂为例,介绍了采摘机器人视觉伺服系统的控制原理和“Eye-in-hand”手眼标定原理。然后,对构建的视觉伺服系统进行手眼标定,求解出手眼变换矩阵。最后,对相机和手眼视觉系统的定位精度进行校验测量,在室内测得相机与目标距离600 mm时的平均定位误差为2.91 mm。(2)番茄整串收获的果梗识别定位和姿态计算方法研究。针对串番茄果梗细小造成定位误差较大、容易误切割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远近景结合的果梗切割点精准定位方法。首先,使用YOLOv4目标检测算法对整串番茄进行识别和粗定位。然后,相机靠近目标番茄串,使用YOLACT++实例分割算法对近景番茄串和果梗像素进行分割。接着,对果梗像素进行曲线拟合,定位果梗切割点,现场测试得到果梗切割点定位成功率为93.4%。最后,基于果梗切割点和其余特征点建立数学几何模型,计算果梗姿态。果梗切割点的精准识别和果梗姿态的计算为机械臂运动的精准轨迹规划提供依据。(3)番茄单粒收获的目标识别定位、采摘策略和姿态计算方法研究。在番茄单粒果实的采摘过程中,为减少末端执行器与目标番茄周围障碍物的碰撞,本文提出了末端执行器抓取姿态计算方法和采摘策略。首先,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用YOLO算法对图像中的番茄果实和番茄串识别和定位。然后,基于聚类判定和番茄串内最近距离方法,优化番茄采摘顺序。最后,为了进一步减少末端执行器靠近目标番茄过程中柔性手指与邻近果实的碰撞,提出一种末端执行器抓取姿态调整方法。通过现场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单粒番茄果实的识别成功率为97.3%,采用优化的采摘策略和末端执行器抓取姿态计算方法,在整机测试中的单粒番茄果实采摘成功率达到72.1%。(4)生产型温室番茄采摘机器人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对手眼视觉系统、番茄果实采摘视觉算法与单粒番茄果实自主采摘机器人硬件设备进行集成,搭建单粒番茄果实自主采摘机器人样机,并对整机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然后,在生产型温室场景中对采摘机器人进行多轮测试,验证各个视觉算法模块有效性。综合测试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番茄采摘机器人的整体采摘成功率达到72.1%,单个番茄的平均采摘时间为14.6 s。
其他文献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以及微纳机电系统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纳米科学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涵盖了航空航天、车辆工程、医疗健康、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很多微观功能器件利用压电效应良好的力电耦合特性制成,但在纳米尺度时除了压电效应,还存在着一种极易被忽略的效应——挠曲电效应。压电效应是由应变与电场的耦合产生,而挠曲电效应主要是由纳米尺度下显著增加的应变梯度与电场耦合而产生的,且尺寸越
作为数字图像处理的一项重要的预处理步骤,图像分割的准确性会影响到图像后续的目标识别和特征分析。鉴于图像分割的重要性,研究人员提出了针对图像目标的分割算法。在这些分割算法中,主动轮廓模型以其成熟的变分理论和优秀的分割表现,成为近些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热门。然而在数字图像中,常存在成像设备、光照条件以及复杂背景信息引起的灰度不均(又称偏场)。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在分割灰度不均图像时极易受到偏场的干扰,这种干
化学概念的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概念部分内容时往往会受已有知识基础等因素影响而产生迷思概念,这些迷思概念的产生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会产生极大的阻碍,并进而影响其化学学科思想的建立、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科学精神的树立。综上,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迷思概念进行探查,并开展相关的迷思概念转变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自从迷思概念这一名词被提出以来,面向迷思概念或化学迷思概念的研究一直都是热门话题
近年来,随着微纳米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微纳米薄膜作为发声材料的热致发声器逐渐兴起,并被人们所熟知。相比于传统的依靠部件振动发声的电声换能器,氧化铟锡等薄膜热发声器具有无振动部件、体积小、重量轻及柔性等优点,这些特性可以改变车辆和飞机等载运工具上扬声器体积过大及布置受限的局面,也可以作为次级声源更好应用于载运工具的舱室噪声有源控制中。电-热-声模型和光-热-声模型是薄膜热声效应最主要的两个理论模型,然
动物身上展现出强大的空间认知能力,在缺少足够先验信息和精确坐标信息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自身器官或者生物特性功能在环境中实现自我定位。承担动物环境认知与记忆功能任务的是大脑皮层中的海马体(Hippocampal formation)结构,鼠类动物依靠海马体中的神经元细胞在脑中生成认知地图,重现周围的环境格局。随着位置细胞、头朝向细胞、网格细胞、边界细胞等空间细胞的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通过模拟鼠脑空
近年来,压电材料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车辆工程等领域的智能器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实际的器件正朝着微型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纳米尺度下,压电材料与结构的应变梯度非常大,此时,由应变梯度产生的力电耦合现象,即挠曲电效应非常显著,这将致使结构的力学行为产生重要变化。挠曲电效应对压电纳米器件影响重大,如纳米机器人、汽车中的纳米传感器、纳米俘能器等。在微/纳机电系统或设备中,挠曲电纳米矩形板结构是应用最广泛
膝单髁置换术(UKA)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迅速,同时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关节外科领域不断深化,做好围手术期管理是保证手术成功、获得快速康复的关键环节。为减轻患者围手术期的创伤和应激反应,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模式,提高UKA的疗效并促进其标准化、规范化,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业委员会膝关节部分置换研究学组在2020年制定推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本文对其中重点内容和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微夹持器作为微操作与微装配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半导体加工、光学精密加工等领域,而上述领域的飞速发展对微夹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更大的夹持范围,更高的夹持精度以及更可控的夹持过程成了微操作与微装配的关键。本文结合大行程、高精度、自适应目标位置的夹持需求,提出了一套双边独立运动且具有较大行程的双驱微夹持器。该夹持器将两个压电粘滑平台作为驱动元件,同时集成了力反馈功能。针对高夹持精
航空发动机是飞行器的“心脏”,其先进性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在航空发动机的地面试验以及装备飞机服役过程中,需要准确测量发动机高温截面的气流温度,用于航空发动机的性能评价、状态监控和燃油控制等。由于起步晚,技术基础薄弱,目前国内用于测量发动机高温气流温度的测量装置在性能及可靠性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本文针对航空发动机提出的快速响应、高测量精度以及高可靠性要求,通过分析各项温度测量技术的特点和现状,
近几年,由聚合物给体和聚合物受体组成的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all-PSCs),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形貌稳定性的优点,有利于实现商业化发展,从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传统聚合物受体材料存在消光系数低及聚集过强等缺点,限制了all-PSCs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从分子设计角度出发来开发新型聚合物受体,利用不同的分子设计策略来调控聚合物受体的光学、电化学性质和共混膜的纳米尺寸形貌,并系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