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逐步迈入深水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宏观调控在维护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方面。财政政策在我国促进经济增长和实施宏观调控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多年来我国通过发行国债和调节税收等措施较好地完成了我国宏观调控的任务。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一直较为复杂,国内经济形势同时受到国内经济过热和国外经济危机和经济疲软的影响,如何有效地运用财政政策并协调其与货币政策的默契搭配起到双重作用就值得政策制定者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重新构建的现代银行体系及货币市场的良好培育为发挥我国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强化和巩固了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加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我国经济越来越多的受到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经济情况也会随着国际经济的变化而发生难以预测的走势。在这种大环境下,货币政策如何更好地发挥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显得愈发值得深入研究,同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显得更为迫切。纵观具有我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尤其是直接融资的比重较小尚处在成长期,影响到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信贷是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调控对象。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虽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实施并经过商业银行来传导,而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情况会对其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影响,研究商业银行的特征与我国货币政策的关系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需要。国内外学者之前对本文研究的内容也进行过颇为详尽的研究。西方学者主要研究了美国、英国、日本、南美洲国家和欧盟成员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银行与货币政策关系。他们采用了相近的符合本国特色的模型以更清晰地反应问题的实质。他们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模型和计量方法,另一方面是因为各国国情不同使然。之前国内学者主要侧重于使用宏观经济数据来研究商业银行和货币政策的关系,而随着西方学者研究方法的优势不断显现以及我国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我国学者们主要借鉴VAR、面板数据等国外学者的方法,使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微观数据也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并依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货币政策更有力地发挥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这些学者们在实证方法、变量处理和样本选择上存在诸多的不同,在借鉴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了一些创新思路以希冀能够带来新的成果。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成为多种类型,这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这些不同种类的银行由于经营管理水平、公司治理情况、业务运作模式和经营区域的差异使其对货币政策反应可能有差别。本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先通过理论推导出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的关系然后通过借鉴国外学者的模型构造了本文的模型再采用面板数据的计量估计方法对我国35家商业银行的规模、流动性、盈利性与货币政策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实证中,货币政策变量选取了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准备金利率,并且以时间作为权重对其进行了加权处理,这样能更好地反映出一年中变量的平均值。实证数据主要来自由中国人民银行编纂的《中国金融年鉴》和Bankscope数据库。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研究也是本文的一处创新,因为国内的城市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所以将城市商业银行纳入本文的实证体系也能更全面更精确地展示本文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选取的样本既有时间序列数据又有横截面数据,另外不同商业银行的数据存在缺失值,所以实证部分采用的是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本文在实证部分还较为简略地介绍了面板数据的相关知识。根据本文的模型,将五大货币政策变量依次带入方程中得出实证结果,由实证模型得出了一下几大结果:一是银行规模越大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不敏感,紧缩货币政策时其仍然存在信贷扩张倾向;二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作用较大;三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过对货币政策反应程度比国有商业银行要大;四是商业银行盈利性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计量经济的实证研究是为了现实经济服务的,用实证结果来指导经济实践是学者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本文实证得出的结果在文章的第五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应合理控制银行规模。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经营规模巨大,集中程度很高,垄断现象层出不穷,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的集中度相去甚远也与国内当前经营发达程度不符,银行的超规模经营也为国内经济带来一定风险,规模不经济的现象越发严重。有学者指出,2004年之后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状况开始走向呈现出恶化迹象,同时小型银行的规模经济优化空间也日益缩小。其次,要加强流动性管理,要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水平在提高货币政策效果和预防流动性过剩之间尽可能达到理想状态。第三,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商业银行的微观特征的一些影响,这些特质的存在使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强或者减弱。应该尽快完善公开操作业务市场,让其成为配合货币政策其他工具的有效手段,相关机构应创新央票的种类扩大一级交易商的范围。第四,监管机构应该密切监控商业银行的微观行为,特别是对银行上市融资及再融资的监管,银监会不能停留在通过财务报表监督银行的状况,而应同证监会相互配合逐步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市场行为的管控,利用规范化的法律法规指导商业银行的上市程序,不仅要监督管理商业银行的信贷总量也要注重信贷结构的调控;第五,要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市场供求关系切实地引入到利率形成中来,以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第六,健全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记录和评价体系应该抓紧建立,银行应建立完备的个人和企业信用记录评估系统,也应加快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步伐,对担保公司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第七,完善定向票据的发行机制,我国应该进一步的改革发行定向票据的各个环节,比如可以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进行质量评级,若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等相关政策可以相应地减少该行的定向票据的认购额度,也应该让定向票据的发行更加市场化。本文的研究也是存在一些不足和改进之处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将一些其他反映商业银行特质的变量诸如不良贷款率考虑进入模型中;第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也可以作为样本来进行研究,以深入地发现本文探讨的课题;第三,城市商业银行的样本虽很具有代表性但是样本数量偏小,为提高实证精确度应将更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包含入研究范围;第四,应采用RAROC作为盈利指标的代表,因为RAROC将商业银行稳定运营、确保业务发展与控制风险协调并统一了起来;最后,本文理论只推导出商业银行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的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可以推出银行其他特征与货币政策的关系,以更好地探索其中的奥秘。这些不足主要是由于有些样本数据较难获取和笔者学识有限,随着后续学者水平的提升和数据库的完善,商业银行特征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将会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