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占据核心地位,对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成长有重要影响。父母通过其教养方式对孩子产生教育影响,使其形成价值观和传统的行为习惯,帮助孩子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地域上讲,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现象更普遍,而且这个群体的数量仍呈现上升的趋势。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单亲或是双亲常年在外打工,导致亲子交流与互动缺失、家庭结构失衡。本文选取农村“留守初中生”及其父母教养方式为研究对象,以江西省南昌县莲塘镇几所中学初一至初三农村留守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岳冬梅等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简称EMBU)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比较分析农村“留守初中生”父亲教养方式与母亲教养方式、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在年级、性别、户籍等不同目标条件的异同,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在各维度上的特点及产生原因,以便寻找一种健康合理且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父母教育方式。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留守儿童”父亲教养方式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差异在于:父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两种维度上要比母亲教养方式更为突出。母亲教养方式在过分干涉、保护,偏爱被试与拒绝、否认三种维度上要更为明显。2、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初中“留守男生”更多地感受到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初中“留守女生”则是更多地感受到情感温暖、理解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3、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城乡差异,城市“留守儿童”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维度上得分都要高于农村“留守儿童”。4、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年级差异:初二“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积极教养行为是最少的,而消极教养行为却是最高的,体现在惩罚、严厉维度上得分明显高于初一、初三年级;初三年级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在拒绝、否认这一维度上得分明显高于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