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试图测查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和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探讨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关系以及训练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的可能性,具体目的如下:(1)深入研究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状况,探讨孤独症心理理论缺失假说;(2)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障碍说;(3)探讨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心理理论是领域特殊性发展还是领域一般性发展;(4)考察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通过训练提高的可能性。方法:本研究以20名孤独症儿童为实验组,26名多动症儿童和31名正常儿童为控制组,采用龚氏非文字智力测验作为平衡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工具,选用“外表-真实”任务、“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等3个经典的心理理论任务来测量被试的心理理论能力,“工作记忆成套测验”之“空间排序”、“空间后退”和“Stroop测验”以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CST)”来测量被试的执行功能。在平衡了非文字智商的基础上,本研究比较了孤独症儿童和多动症、正常儿童在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任务上的成绩,并分析了三组被试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另外,还对3名孤独症儿童进行了为期9周的心理理论训练。结果:1.控制非文字智商的偏相关分析显示,多项ToM任务之间的得分存在相关,偏相关系数在.436~.697之间(p<.001)。2.χ2检验的结果表明,孤独症组儿童对“外表-真实”(a)、“位置错误信念”(b)、“自我错误信念”(c)和“他人错误信念”(d)等问题的正确回答率明显低于同年龄的多动症儿童(χ2a(1)=8.846,p<.01;χ2b(1)=19.206,p<.01;χ2c(1)=8.248,p<.01;χ2d(1)=12.018,p<.01)和正常儿童(χ2a(1)=25.706,p<.01;χ2b(1)=31.432,p<.01;χ2c(1)=15.229,p<.01;χ2d(1)=25.397,p<.01),而多动症组和正常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χ2a(1)=5.780,p>.05;χ2b(1)=2.488,p>.05;χ2c(1)=1.414,p>.05;χ2d(1)=3.680,p>.05)。3.控制非文字智商的偏相关分析显示,除视空间工作记忆和WCST总反应数(TN)、错误反应率(E%)之间相关较低外(p>.05),其余各项EF任务的得分之间存在相关,相关系数在-.825~.980之间(p<.001)。4.独立样本单因素协变量分析表明,三组被试执行功能各项任务的成绩没有明显差异。5.不同非文字智商水平孤独症儿童的执行功能比较分析(One-Way ANOVA)表明,非文字IQ在85分以下孤独症儿童的执行功能明显比非文字IQ在115分以上的孤独症儿童差(p<.05)。6.在控制了非文字智商之后,“外表-真实”、“位置错误信念”和“他人错误信念”与“Stroop3”仍相关显著(r=.321-.384,p<.05);“自我错误信念”和“完成分类组数”(CA)也成明显正相关(r=.255,p<.05)、和“持续性反应数”(PRS)也成明显负相关(r=-.146,p<.05);“他人错误信念”与“持续性反应数”(PRS)(r=-.305,p<.05)以及“持续性错误反应率”(PE%)(r=-.267,p<.05)依旧成明显负相关。7.3名孤独症儿童区分“外表-真实”的能力有所提高,从不能识别真假苹果到能够识别;从不能进行双重表征到能做出相应的回答。他们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提高。结论:(1)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明显落后于多动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存在心理理论障碍。(2)ToM和EF是相关的;心理理论的不同成分与不同维度的执行功能的关系是有差异的。(3)通过训练提高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