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作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资产与负债或/和收入与支出计值货币不同所造成的货币错配。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呈不断上升之势,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与日俱增,使得货币错配成为人民币汇率制度和国内金融改革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渐趋灵活后,我国货币错配风险迅速显性化,不仅涉及宏观经济层面,也关系到诸多微观经济主体。然而,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以货币错配风险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文首先从货币错配的内涵、引致原因、指标体系三个角度进行归纳及分析,对货币错配及其相关理论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且对有关中国的货币错配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在此基础上,运用Goldstein和Turner设计的AECM指标和中国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的货币错配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存在比较严重的货币错配,并且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但是有向微观层面渗透的趋势。
宏观层面上的货币错配风险分析主要从汇率制度选择,货币政策有效性,金融危机进行分析。运用资产组合分析法对货币错配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大量我国债权型货币错配暴露在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风险之下,严重货币错配与本币汇率剧烈变动结合在一起,容易引发金融危机。微观层面的经济主体主要选择较为代表性的贸易企业和银行业来分析,采取资产负债表效应来分析存在货币错配的微观经济主体在人民币升值下的风险。
在分析了我国货币错配的宏微观层面的执险后,定性考察我国货币错配的引致原因,并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考察货币错配与其引致原因之间的长期相关性。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对外依存度、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我国货币错配程度和总量有着显著影响,最后结合我国货币错配现象的特点对以上因素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就研究结论给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