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植修复逐渐成为一种首选的修复缺牙的方式,随之而来的植体周病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如何降低植体周病的发生率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因植体周角化龈有抵抗机械刺激、维持龈缘稳定、美观的优点而进入研究人员的视野。本次研究通过收集临床牙周指标、相关病例资料探究颊侧角化龈宽度(WKG)对植体周软组织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植体颊侧角化龈宽度的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研究一:颊侧角化龈宽度对植体周软组织健康的影响目的:收集植体周检查指标,根据角化龈宽度进行分组,探讨角化龈的量对植体周健康的影响,统计植体周病发病率,以期为植体周软组织增量手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种植科复诊患者的一般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植体进行颊侧角化龈宽度(WKG)、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探诊出血(BOP)及牙龈退缩量(GR)的检查,并做出诊断。计算植体周病发病率。排除植体周炎后,在植体水平上,按WKG≤2mm和WKG>2mm分两组。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组间数据比较,年龄采用t检验;PD、PLI、GR采用秩和检验;其余因素性别、BOP、植体状况采用卡方检验。以α=0.05作为组间比较的检验水准。结果:1.在植体水平上,植体周黏膜炎的发病率为30.5%,植体周炎为4.5%;在个体水平上,植体周黏膜炎的发病率为20.4%,植体周炎为5.5%.2.WKG≤2mm组和WKG>2mm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WKG≤2mm组(53.53±12.08岁)的年龄大于WKG>2mm(49.12±13.91岁)。3.WKG≤2mm组的BOP、PLI、植体周黏膜炎发生率明显高于WKG>2mm组,WKG≤2mm组的PD小于WKG>2m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G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体颊侧角化龈宽度大于2mm可降低植体周围菌斑指数、探诊出血率及植体周黏膜炎发病率,对植体周软组织健康有着重要保护意义。研究二:影响植体颊侧角化龈宽度的相关因素分析目的:通过分析影响植体颊侧角化龈宽度的因素,指导种植手术时需要规避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种植科复诊患者病历资料,得到WKG、植体牙位的分布、是否进行骨增量手术、患者的牙周生物型、植体负重时间、牙周炎病史、缺牙原因及一期手术后黏膜闭合方式。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α=0.05作为组间比较的检验水准。采用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WKG与牙周炎病史、缺牙原因、植体牙位的分布、骨增量手术及黏膜闭合方式有关(P<0.05)。具有牙周炎病史的患者和因牙周原因失牙的WKG小于没有牙周炎病史和因其他原因失牙的患者;不同区域的WKG不同,下后牙区WKG小于其他区;进行骨增量手术及埋入式黏膜闭合的WKG较大。2.多因素分析:牙周炎病史、种植位置这两个因素为WKG的影响因素。牙周炎病史会增加WKG≤2mm的风险(OR=2.485,P=0.008);下后牙区WKG≤2mm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区域(OR=48.460,P<0.001)。结论:植体颊侧角化龈宽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因素为牙周炎病史及植体牙位的分布,有牙周炎病史且在下后牙区种植的的患者WKG≤2mm的风险会增加。此外还与缺牙原因、是否行骨增量手术及黏膜闭合方式有关,因牙周原因失牙、暴露式黏膜愈合会增加WKG≤2mm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