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存在观是感性活动存在观。马克思把“存在”理解为实践即感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存在”是实践的,是在实践中生成的。马克思对“存在”的理解遵循唯物主义路线,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存在既不是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抽象的理性存在,也不同于直观唯物主义哲学所推崇的单纯的“物”之类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即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样的现实存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存在本质上是指“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切实地说明了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成功开启了一条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新道路。关注现实社会生活成为马克思区别于其他哲学家或哲学流派的枢纽。马克思的感性活动的、历史的、社会的存在观是哲学存在观上的革命,由此,马克思在存在观的根基处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哲学,完成了对西方哲学的批判与超越。感性活动原则的确立使马克思的存在观革命构成其唯物史观的坚实基础,唯物史观的建立则是马克思存在观变革的直接理论成果。感性活动使现实的个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主体性和对象性相统一。马克思的存在观关注社会现实、源于社会现实并致力于改造社会现实。马克思的存在观转向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消解了形而上学思维体系,突破了西方哲学存在观的理论困境,开启了面向现实生活的“历史科学”。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它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哲学应当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破除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对人的统治,建构和谐社会、维护人们的美好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让人民在现实的劳动中为自身创造价值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