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心脑血管疾病对人类社会的威胁日益明显。脑出血的发病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超过100万人患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中国一项历时10年的最新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脑出血的发病率占整个中风发生率的27.5%,远高于西方国家9%-18%。脑出血是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但是目前临床上仍然缺少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病死率以及致残率都较高,而且存活的患者中有80%以上的人员会遗留较为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社会、国家等带来非常大的压力。脑出血后头颅CT检查是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但有时并不能完全反映病变程度和预测预后。因此寻找有效的早期辅助判断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的特异性标志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一般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判断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预测临床预后,但目前仍缺少一个用于准确判断脑出血患者预后的血清学指标。目前,有许多预测脑出血死亡率和功能预后的模型已经被建立,常用的预测模型通常包括常规的神经系统参数、各种临床和实验室参数,以及神经影像学结果。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欠发达地区,缺乏大型神经系统成像设备(如CT、MRI等),并且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医院没有神经病学的专科医生。传统预测模型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本研究拟寻找一个可以快速检测且临床需要标本量较少、检测方法简单便捷的新的血清学标志物,并探讨该标志物与传统神经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脑出血患者急性出血时的病情并不是患者最严重的时期。随着病程时间推移,在出血几天后患者病情会有加重的趋势,目前推测该趋势可能与脑出血后引起的继发损伤有密切关系。造成继发损伤的机制非常复杂,包括脑出血后的血肿占位、血肿周围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与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反应有密切关系。炎症是ICH后的常见反应,破裂的血管引起了炎性细胞的浸润和补体系的激活,并且血液中的凝血酶也可以引起炎症。炎症涉及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和释放以及免疫细胞的聚集。最近研究发现多个microRNA参与了炎症相关基因的调控,而成为了另一种潜在的炎症介质。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外周循环系统中的miRNAs的表达会发生动态变化,这就表明这些分子在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此外,miRNAs在循环系统中是高度稳定的,这使得它们有望成为疾病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记物。miRNA-155作为一种多功能生物素,在多种细胞的生理过程如生长发育、炎症、细胞免疫、细胞分化等发挥重要作用。miR-155表达异常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病毒感染。一方面,miR-15的上调可以由不同种类的物质如细菌脂多糖(LPS)和炎症介质(TNF-α,IFN-β)诱导。另一方面,miR-155可能作为一种促炎症分子能够进一步加剧炎症过程。炎症反应是脑出血继发性损伤的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而mRNA-155是一种促炎分子,因此,本研究拟探讨脑出血患者外周血血清miR-155与脑出血病情之间的临床关系,分析血清中的miR-155的水平与脑出血患者的不同预后之间的关系,观察miR-155是否具有脑出血预后预测的临床应用潜力。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在脑出血患者及正常体检组外周血中miRNA-155表达水平的差别,以及miRNA-155表达水平与6个月后患者死亡率及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并比较在不同出血量组以及不同GCS评分组患者及对照组中miRNA-155表达情况的差别,并比较各组之间差异,以及分析相关性及差异,进而分析血清中的miR-155的水平是否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潜在的预测能力,以及出血量、GCS评分、炎症细胞与miRNA-155的表达量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脑出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技术,以2016年9月-2017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及神经内科诊断并保守治疗的80例急性脑出血(未破入脑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正常体检人员为对照,与入院时检测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以及同期30例正常体检者外周血miRNA-155的表达量,并使用GCS评分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使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估6个月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并计算全因死亡率,判断疾病预后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80例急性脑出血(未破入脑室)患者,根据患者的CT检查结果按照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根据出血量分别分为以下三组SH(小量出血组)、MH(中量出血组)、LH(大量出血组);并且以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人员为对照。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技术,于入院时检测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以及同期30例体检者外周血miRNA-155的表达量,并使用GCS评分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使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估6个月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并计算全因死亡率,判断疾病预后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80例急性脑出血(未破入脑室)患者,根据患者的GCS评分分为三组:轻度昏迷、中度昏迷、重度昏迷,并且以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人员为对照。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技术,于入院时检测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以及同期30例正常体检者外周血miRNA-155的表达量,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使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估6个月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并计算全因死亡率,判断疾病预后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纳入研究的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以及同期30例正常体检者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脑出血患者的miRNA-155的表达量与同期体检人员相比,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6个月后,脑出血死亡组的miRNA-155的表达量与幸存组的miRNA-155的表达量比较,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曲线下面积的比较,我们发现miRNA-155的表达对于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可以辨别患者及正常体检人员,并对患者的预后有预测的作用(曲线下面积为0.785,特异性为0.714,敏感性为0.818)。在纳入研究的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以及同期30例体检者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随着出血量增加miRNA-155的表达量也随之增加,且在大量出血组、中度出血组、少量出血组之间miRNA-155的表达量有明显差异(P<0.05)。死亡组患者血浆miRNA-155水平较存活患者血浆miRNA-155水平高(P<0.05),且随着脑出血量增多,死亡率增加,患者miRNA-155的表达水平也随之增加,即死亡率与miRNA-155的表达情况呈现正相关。外周血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以及miRNA-155的表达量与脑出血的出血量呈现正相关,即随着出血量增加,炎症细胞数量及miRNA-155的表达量也增加,且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在纳入研究的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以及同期30例正常体检者基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随着GCS评分减少miRNA-155的表达量也随之增加。随着GCS评分的减少,死亡率逐渐增加,且miRNA-155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以及miRNA-155的表达量与GCS评分呈现负相关关系,即随着GCS评分减少,炎症细胞数量及miRNA-155的表达量也增加,且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的miRNA-155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同期体检人员的miRNA-155水平;随访脑出血患者6月后,死亡组患者外周血miRNA-155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幸存组,由此可推测,外周血中miRNA-155水平对于脑出血患者的不同临床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意义;脑出血患者根据出血量分组后,各组外周血的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出血量增加,炎性细胞数量增加;出血量与miRNA-155的表达量、死亡率及预后不良呈现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出血量增加,外周血miRNA-155的表达量增加,患者6月后的死亡率也增加;脑出血患者根据GCS评分分组后,各组外周血的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随着GCS评分减少,炎性细胞数量增加;GCS评分与miRNA-155的表达量、死亡率及预后不良呈现负相关关系,即随着随着GCS评分减少,患者外周血miRNA-155的表达量增加,患者死亡率也增加。综上所述,外周血miRNA-155的表达情况与脑出血的发生、预后、结局等均有着非常显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