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全球化进入到了新的发展变化阶段,全球经济贸易发展步伐伴随压力在不断调整,新兴市场特别是北非和中东地区新兴市场动荡中逐渐成长。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的2344号决议,再次肯定了中国倡导推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建设,敦促各方提供保障、加强对接,推进地区合作、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国际共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为世界经济贸易以及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的核心战略资源,在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中承担着时代的重任。一直以来,在城市规划体系建设中,港口的规划发展是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港口运行的脉动流通作用,直接影响城市经济的健康运行。在地区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港口城市集水陆交通和物流枢纽,货物仓储,商品贸易及相关职能服务等多功能于一身,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进程中,沿海城市依托区位优势纷纷规划、建设新港口,以期打破过去以大型港口城市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因此,如何在港口群不断演化、发展中揭示港口与腹地城市的互动状态及影响机制,已成为港口城市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学者对区域港口发展演化及其与腹地城市的互动状态关注相对较少,对港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程度有限,可供港口发展规划提供的理论数据支撑相对不足。本文在先前学者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运用不均衡指数、偏移-分享模型及重心轨迹分析等方法,分析探讨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在演化过程中,都有哪些空间关联特征与港口城市经济有关,耦合态势的呈现结果是怎样的。首先,通过不均衡指数模型的计算结果,来分析环渤海地区港口与腹地城市的集散特征,结果显示这一地区港口发展与城市经济建设,总体上呈现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尤其是大连、青岛、天津等大型港口,目前已处于港口发展的成熟期,与城市腹地经济发展基本形成良好的互动格局。中小港口由于自身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更容易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冲击影响,在经济活动中,一方面港口与城市总体上互动频繁、往来密切,另一方面,在某一时间节点或者某一特殊阶段,因港口或城市某一方的原因,偶尔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港城空间错位。其次,运用重心分析模型描绘过去16年来港口与城市各项指标的重心变化情况。总体来看,港口总规模与城市总规模重心基本稳定在同一个区域内部,两者的重心轨迹变化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偏移-分享模型对环渤海地区的港城竞合状态及耦合态势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这一地区的港城互动影响因素,揭示港口与腹地城市的良性互动状态及内在影响机制,使未来海港城市的发展规划更具针对性。最后,按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以及国家发改委下发的《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文件要求,借鉴国内外典型港口发展经验,提出环渤海地区港口发展的一些建议想法,以期通过抛砖引玉为该地区的未来发展和港城学术研究尽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