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08年全球危机的爆发,面对外需短期内迅速下滑、内需难以快速提升,我国中央政府紧急采取反危机措施,试图依靠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实行,地方政府由此筹资带来的债务开始激增。地方性债务的迅速增加使得财政风险、金融风险、政府信用风险日益扩大,引起了国际社会、我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关注,进而形成了对中国经济的担忧,从政府到各个科研机构、高校都在纷纷调查、测算地方政府性债务以及风险。但是相互之间所得出的结论和数据相去甚远,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认知不够,再加之分析路径的偏差,进而导致口径不一,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进而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这个层面并没有可以参考的结论。如何有效分析我国现在的债务风险、保持财政稳定,对于防范债务风险,保障国家经济正常运行意义重大。考虑到相关机构的数据统计的完整性,本文使用2013年国家审计署的数据(第三次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主要在分析债务风险的基础上,对于我国现在各个区域(省、区、直辖市)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进而更系统的说明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具体现状。从债务构成的角度分析,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现在政府债务的举借主体(各级政府),通过区域对比,以及相关经济指标,划分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从债务借款来源看,银行贷款是主要来源,但信托、资管、基金等非标准化方式快速发展,给将来政府债务的统计或者清偿都带来新的变数。从政府举债的投向来看,当地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项目为主要投资领域,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大部分自身无法获得稳定现金流,债务偿还仍需政府保障。从债务期限分配看,偿债压力将逐年有所缓解,但债务期限和项目现金流分布不匹配,容易带来“流动性风险”。基于以上分析,本篇论文进而构建了地方政府融资中的风险管理框架。提出通过制度设计、管理土地融资风险、发展竞争性资本市场等途径进行风险规避和控制;并针对债务融资中的增信办法,探讨增信的结构、增信主体、产品设计等,提出适合中国金融环境的增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