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产区之一,截止2011年渤海油田年产量已经达到三千万吨,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之一。作为渤海30年的勘探实践所证实的富烃凹陷之一,辽东湾的勘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辽东湾地区靠近郯庐走滑断裂带两侧及其派生断裂带附近相继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如SZ36-1油田,JX1-1油田,JZ25-1油田等等。辽东湾地区现已成为渤海油田最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并且仍然具备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尽管经过几代石油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对于辽中凹陷及邻区的石油地质情况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但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和资料的不断丰富,对于该地区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深入:(1)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近几年在研究区又相继新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有必要充分结合最新的勘探成果,加强研究区烃源岩评价及油气源对比的基础研究。(2)亟需从全局性的角度对研究区各个层系储层特征进行宏观和微观研究,把握纵向和横向上储层发育的规律性,分析各类生、储、盖组合对油气成藏的影响。(3)在研究区输导体系有什么样的宏观分布特点,不同输导体对油气运聚贡献的差异性,位于不同构造单元的同一类型输导体系,其微观结构的异同,这些方面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4)需要加强对油气成藏过程的定量分析,弄清研究区主要油气田油气的充注历史和成藏期次。总结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和成藏主控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本次研究系统评价了研究区内东二下段,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四套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和热演化史,发现东三段烃源岩是研究区低熟原油的主力生油岩,而沙三段烃源岩是研究区成熟原油及天然气的主要来源。辽中凹陷中洼和南洼的生油气能力要好于辽中凹陷北洼。典型构造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气源对比表明位于辽西凸起带的油气田普遍具有“双洼联合供烃”的特点,既有来自于辽西凹陷烃源岩的贡献也有来自于辽中凹陷烃源岩的贡献。而辽中凹陷带内,油气田普遍具有“近源供烃”的特点,油气主要来源于凹陷内邻近的各个次洼。辽中凹陷储盖特征研究表明沉积相带控制了储层的发育,研究区主力产层东营组储层的优势相为河流三角洲前缘亚相,而沙河街组储层的优势相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局部地区发育有近岸水下扇,自上而下,从明化镇组至沙三段,储层的储集物性具有明显变差的趋势。同时,研究区北段和中段广泛发育异常高压,超压和泥岩盖层的双重封堵,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封盖条件。输导体系研究表明断层对油气的输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主次分明,动静结合”的特点。断层活动期的活动性强弱和断层静止期封闭性的好坏控制了油气的差异聚集。在辽东湾北部,以JZ25-1S油田为代表的单通道不整合输导体系和以JZ20-2油田为代表的双通道不整合输导体系是研究区北段辽中凹陷生成的油气向凸起带运移的主要通道。剖析了JZ20-2、JZ20-2N.JZ31-6、JZ21-1和LD27-2五个典型油气田的油气成藏过程。在此基础上将凸起带的油气成藏模式概括为“双洼联合接力供烃,高压泥岩双重封堵,油气复合叠层式成藏”;将凹陷带的油气成藏模式概括为:走滑富烃,油气“树丛”式成藏。主要表现在烃源岩是“土壤”,油气是“养分”,排烃靠“树根”,运移靠“树干”,成藏在“树枝”。通过以上研究,详细解剖和总结了辽中凹陷及其邻区的石油天然气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包括优质烃源岩特征及分布、生储盖的组合样式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匹配关系、油气输导格架的样式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典型油气田成藏解剖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等,对进一步挖掘辽东湾地区的勘探潜力意义重大,同时对我国处于勘探早期的其他海上含油气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