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后,区域视野下的士绅研究逐步开始。学者们聚焦于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士绅研究,凸显不同区域、不同位置的士绅或精英在立场与观念上的微妙区别。但边区士绅群体,却仍然很少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本文就将关注点转移到民国时期的腾龙边区,初步探讨世人眼中“边陲之地”的士绅群体。本文讨论的腾龙边区指腾冲、龙陵西南以迄缅甸边界地,约为今德宏地区和保山一小部分,是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性与民族性是民国时期腾龙边区士绅群体的主要特质。边区士绅群体主要依靠民族上层的身份权力、地方权势和经济实力获取地方影响:受教育程度较内地普遍偏低。并且,腾龙边区士绅群体以傣、阿昌、景颇等少数民族居多。同时,随着边疆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的进步,腾龙边区士绅群体也表现出一些早期现代化倾向。民国时期腾龙边区士绅群体与边地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是边地社会早期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腾龙边区士绅通过基层政治参与,推动了边疆基层政治的正轨化进程。如守土派士绅与亲流派士绅在土司存废问题上的相互较力,大批士绅积极进入地方基层政权协助管理地方等。他们一方面顺应时势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也推动了边区政权的正规化,民主化进程。二,腾龙边区士绅在抗战中为维护家园,进行了各种抗日活动。一部分士绅在抗战物资援助、抗日团体组建、抗战宣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待边区士绅在面对抗战时存在的态度差异。三,腾龙边区士绅群体与边地建设事业。面对边地教育与交通建设制约腾龙边区发展的现状,当地士绅或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协助地方政府,或独立兴办教育、交通事业,其中涌现出不少典型人物。通过对民国时期腾龙边区士绅的初步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推动我们对民国时期边区士绅群体的认识。同时,这也是对当下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秩序、文化重建,“新乡绅”群体重建的一个回应。文章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