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组织是运作慈善事业的主体,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慈善事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我国的慈善组织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但由于政策的限制,最初慈善组织主要以官方背景的慈善组织为主,近年来,国家明确规定慈善公益组织可以直接登记,民间慈善组织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民间慈善组织数量显著增加,慈善活动日渐活跃,值得注意的是,原来没有真正民间慈善组织的一些县域社会也出现了正式登记的草根慈善组织,不仅实现了民间慈善组织从无到有的突破,而且还呈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本文以L县A慈善公益协会为个案,拟借助社会资本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县域社会环境中草根慈善组织的运行模式及其发展逻辑。该协会属于社团型的民间慈善组织,其设立与发起人的慈善参与经历、个人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网络等有着密切关系。该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人际关系网络的作用,通过朋友介绍等形式来吸收会员,借助微信朋友圈等进行劝募善款;鉴于该组织的慈善使命,当地政府主管部门默认该机构可以在没有取得募捐资格的情况下公开募捐,并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其发展。对A慈善公益协会的研究发现,当前县域草根慈善组织处于发展初期,仍旧面临诸多问题,由于缺乏现代慈善理念和社会组织治理的经验,以及受县域社会浓厚的人情文化影响,慈善组织的治理和募捐程序缺乏规范性,慈善项目设计缺乏可行性和计划性,可谓热情有余,专业性不足,且慈善活动开展难以做到量力而行,更没有与社会福利事业结合起来,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力点,同时该协会还缺乏行业发展大势的视野及其行业交流的意识,陷入了自娱自乐的境地;地方政府缺乏支持、规范、引导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经验,不能借助购买社会服务的策略提升其机构治理、项目运作和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化水平。可以说,在县域社会草根慈善组织设立过程中,发起人的社会资本非常关键,是机构运作和活动的重要保障,私人关系在组织发展中发挥了特殊作用,不管是吸收会员还是劝募环节都是如此。下一步政府应进一步改善相关政策,完善购买慈善组织服务制度,慈善行业协等支持型社会组织应加强专业培训和指导,引导民间慈善组织朝规范化方向发展,慈善组织自身要改善治理结构,提升公信力和专业化水平,拓展支持群体,创新慈善劝募机制以及提升承接政府社会服务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