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健康成人大脑皮层运动功能激活区的定位的可行性研究及可重复性研究2.采用临床行为学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急性脑梗塞后患者大脑皮层运动功能区功能重组的动态变化及神经可塑性的可能机制。3.采用临床行为学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药物(文拉法辛)干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大脑皮层运动功能区恢复的治疗效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远期神经功能重塑的临床药物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对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临床行为学评估、功能磁共振成像执行能力评估及急性脑梗塞评估,以评估受试者的上肢远端运动执行能力及损伤后的恢复情况及是否适合接受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并获得客观的临床行为学数据。2.应用Siemens公司Magnetom sonata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以血氧水平依赖测量为原理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blood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OLD-fMRI)扫描,采用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 GRE)结合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echo plannar imaging,EPI)序列,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任务设计采用以运动任务状态及休息状态相结合的组块设计。3.将采集到的原始DICOM格式数据,借用MRIcro软件将原始数据转化为SPM要求的NIfTI格式,然后应用基于Matlab6.5分析软件平台的统计参数图(SPM5)软件对受试者的图像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分析。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将得到的体素值叠加于三维结构像上生成统计参数图。结果:1.健康成人受试者前后两次的临床行为学评估实验无统计学差异,健康成人受试者两次实验中均无论运动时为左手或右手,都比较稳定地激活对侧大脑半球初级感觉运动皮层SM1区和对侧SMA区。2.急性脑梗塞后患者患手在运动执行能力上于T2期(亚急性期)较T1期(急性期)能力明显提高(P<0.05);T3期(慢性期)较T2期能力明显提高(P<0.05);患手运动诱发脑内广泛激活双侧大脑半球SM1区、双侧SMA区及双侧PMC区;运动皮层激活模式为:急性期--双侧激活,亚急性期--以对侧为主的双侧激活,慢性期--对侧激活。3.药物(文拉法辛)干预对急性脑梗塞患手在运动执行能力上于T2期较T1期能力明显提高(P<0.05);与无药物干预急性脑梗塞后患者患手在运动执行能力在同一时期(T2期)相比能力提高。结论:1.本实验对于健康成人运动皮层功能区的定位成像具有可行性及可重复性。2.急性脑梗塞后患者患手运动执行能力明显下降,在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可得到逐渐恢复,但仍明显低于健康组;患手运动诱发脑内广泛激活双侧大脑半球SM1区、双侧SMA区及双侧PMC区;运动皮层激活模式为:急性期--双侧激活,亚急性期--以对侧为主的双侧激活,慢性期--对侧激活。患手运动功能的提高与对侧SM1区激活的改变呈正相关,与同侧S1M1区激活的改变呈负相关。3.药物(文拉法辛)干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患手运动执行能力的提高有着一定的效果,对于患者运动功能区的远期康复效果起到促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