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为了解决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大约有1700多万人告别父母,离开城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上山下乡运动发展到了高潮,80年代初逐渐落下帷幕。时至今日,上山下乡运动虽然过去了三十多年,但学界对它的研究却从未停滞过。本文主要是以贵阳市档案馆所藏《贵阳市知青办公室档案》为史料,从知青群体的角度来分析贵阳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是对学术史进行回顾,阐明选题的意义和目的。第二章,主要梳理出了贵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整体脉络。分别对不同历史时期贵阳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状况进行了介绍,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整理,将上山下乡人数进行了说明。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知青群体形成的历史背景。首先,介绍档案中关于安置工作的基本状况,包括安置工作的背景、政府的安置政策、上山下乡经费、住房、棉花与粮油的供应及补助状况的介绍。其次,对比城、乡生活环境的差异,反映出知青在农村生活的艰难处境,凸显知青群体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四章,主要介绍贵阳知青群体与官方的关系,动态地考察知青群体形成的全过程。知青在农村的生活,受到了来自官方高度的政治压力,使其思想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在出现相关政治运动事件之后,一些知青的“扎根”观念受到冲击。第五章,主要分析知青群体的属性,包括群体特征、群体意志。知青群体有着自己独立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基于对自身利益和风险的体认,以及农村艰苦环境对知青的“再教育”,知青群体的群体意识表现为以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信仰,应对外界的风险与挑战。第六章,主要论述知青群体在返城途中的分化。在大返城浪潮的刺激下,知青为了达到返城的目的,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如采用“病退”、“困退”的方式;招工、招学、招兵的方式等等。知青群体开始瓦解,这不能不归咎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其分裂瓦解速度之快,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