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糖分离纯化工艺及其产品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j8332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叶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医用草药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东亚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和日本,有用绿茶治疗糖尿病的传统。据报道,茶叶尤其是绿茶,具有广泛的医用和营养价值,如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血凝,抗肿瘤,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等。茶多糖(Tea Polysaccharide,简称TPS)是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且结构复杂的多糖复合物,有研究表明,茶多糖是茶叶生物活性的重要活性成分。本文以江西分宜绿茶为研究对象,对茶多糖的测定、提取及纯化工艺、功能性质及产品研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茶多糖的产业化生产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 1.细致研究了茶多糖的检测方法。以葡萄糖为标准,比较了蒽酮-硫酸法和苯酚-硫酸法在茶多糖含量检测中的应用,发现苯酚-硫酸法更适合于茶多糖的检测。对苯酚-硫酸法测定茶多糖含量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检测条件为:取1 mL样液,加5%苯酚溶液1 mL,混匀后加浓硫酸5 mL,摇匀,室温放置30 min,检测波长为488 nm。在此条件下,以葡萄糖为标准,得出标准曲线和回归方程Y=5.7779X-0.0155,R2=0.9996。用精制多糖测得茶多糖对葡萄糖的换算因子f=1.72。在最佳条件下测定的茶多糖样品的含量是6.37%,其RSD=1.82%,说明该方法稳定、可行。 2.探讨了茶多糖的超声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自变量,茶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各自变量交互作用及其对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并确定超声提取茶多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茶原料颗粒度为60目,料液比为1:28,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70 min,在此条件下,茶多糖提取率达到10.46%。 3.探讨了茶多糖的脱色工艺。通过正交设计得出茶多糖活性碳吸附法脱色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为60℃,吸附时间30 min,活性炭用量1%,pH值4.5。在此条件下,茶多糖脱色率达89.7%,茶多糖保持率为52.6%。在上述优化条件下共进行3次平行验证实验,茶多糖的平均脱色率的RSD=0.964%,多糖保留率的RSD=1.14%,说明该工艺稳定可行,适用于茶多糖的脱色工艺。 4.建立了硫酸铵沉淀法对茶多糖脱蛋白的工艺。依据茶多糖提取率和蛋白清除率,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发现90%硫酸铵浓度为脱蛋白的最佳条件,在此条件下,茶多糖含量为5.75%,蛋白清除率为62.45%。并与传统Sevage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发现硫酸铵沉淀法蛋白清除率高,实验条件温和,方法简便,对人体、环境无害,优于Sevage法。 5.研究了茶多糖粗品的功能性质。通过实验发现:茶多糖具有较好的溶解性,但盐溶液会降低茶多糖的溶解度;具有吸油性,而且吸油性要好于酪蛋白,NaCl和蔗糖的加入会提高茶多糖的吸油性;具有较好的吸湿性和保湿性;具有一定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所以茶多糖可以用于工业生产中开发茶多糖类食品和保健品。 6.优化了茶多糖保健饮料的制作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对其制作工艺进行优化设计,得到最佳工艺为:向蒸馏水中添加茶多糖比例为50%、青钱柳多糖添加比例为20%、木糖醇添加比例为3%、柠檬酸钠添加比例为0.1%,Vc0.05%,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茶多糖保健饮料,口感舒适、具有绿茶香气,澄清透明。并对此产品进行了品质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其可溶性固形物(%):11.13;总酸(以柠檬酸计)(%):0.1-0.2,均符合国家标准,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以前对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战争、地震、洪灾等特定的灾难性事故,对特殊人群研究较少。对医务人员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PTSD研究更少见报道
亚麻籽油是α-亚麻酸的优质来源,由于不饱和脂肪酸的存在,在加工和储藏时容易氧化变质,影响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微胶囊化可以增强其稳定性,提高产品质量,然而,技术成熟的亚麻
目的已有计算机程序的分析预测结果显示汉坦病毒的G2糖蛋白可能是其融合蛋白,而且属于Ⅱ类融合蛋白,而内在的结构区(aa763~785)很可能是介导膜融合的关键部位——融合肽。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