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一种慢性疼痛,是损伤或疾病累及外周和中枢水平躯体感觉系统的结果,在外周、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均存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NP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治疗困难。神经损伤引起自由基产生增加、清除下降,氧化还原失衡,导致氧化应激,是NP的发病基础之一。线粒体是自由基的主要来源,也是自由基攻击的目标,而神经损伤后自由基过度产生引起线粒体氧化应激、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线粒体能量产生障碍。最近有研究发现以线粒体为目标的靶向抗氧化剂可以被线粒体有效摄取,缓解线粒体氧化应激,并且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治疗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效,但对NP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为动物实验,主要是观察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目的:以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MitoTempo为干预药物,以CCI大鼠为实验动物,研究MitoTempo治疗NP的作用机制及最佳处理剂量。方法:实验选取5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具体分为如下5组:Sham组、CCI组、CCI+MitoTempo高浓度治疗组(0.7mg/kg)、CCI+MitoTempo中浓度治疗组(0.35mg/kg)和CCI+MitoTempo低浓度治疗组(0.1mg/kg)。实验中,首先应用行为学实验评价了MitoTempo在NP中的治疗作用,检测CCI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反应的疼痛行为,随后应用比色法检测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活性、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活性观察氧化应激水平,电镜观察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定位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线粒体分裂蛋白1(Mitochondrial fission 1 protein,Fis1)、线粒体融合蛋白1(Mitochondria fusion protein 1,Mfn1)和视神经萎缩蛋白(Optic atrophy protein 1,OPA1)在脊髓背角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DRP1、Fis1、Mfn1和OPA1蛋白(反映线粒体分裂与融合)表达水平,以此初步探讨MitoTempo治疗神经性病理疼痛的作用机制。结果:对NP的痛敏,MitoTempo有减轻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作用(P<0.05),且高浓度治疗组(0.7mg/kg)缓解效果最显著(P<0.05)。与CCI组相比,MitoTempo处理后,Mn-SOD活性和GSH,活性均有所升高(P<0.05),回升幅度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趋势,且在MitoTempo高浓度治疗组(0.7mg/kg)最为显著(P<0.05),MitoTempo处理后,MDA含量有所下降(P<0.05),下降幅度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趋势,且在MitoTempo高浓度治疗组(0.7mg/kg)最为显著(P<0.05)。说明MitoTempo处理会增强线粒体清除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能力,降低氧化应激水平。MitoTempo处理后,在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组织中,线粒体膜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膜结构恢复程度增加。MitoTempo处理后,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组织内DRP1和Fis 1蛋白的表达都是下调的,而Mfn1和OPA1蛋白的表达是上调的,说明MitoTempo可以抑制线粒体非正常分裂,促进线粒体正常融合,维持线粒体正常功能的发挥。结论:线粒体抗氧化剂对NP有治疗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为:降低神经损伤带来的氧化应激水平,改善损伤相关部位线粒体结构的破坏以及抑制线粒体非正常分裂和促进其正常融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典型且临床常见的NP,由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基于NP的感觉神经系统损伤。PHN的烧灼痛和阵发性刺痛可以持续数月或者数年,通常发生在胸部,也可能影响整个身体。PHN的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充分证明,但是大多数研究认为,在老年人群(≥60岁,尤其≥80岁)或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恶病质和癌症患者),位于背根神经节的VZV被重新激活,导致脊髓感觉神经系统退化和增加NP。目前,对于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神经痛患者,临床上大多使用抗病毒治疗。而对于持续性疼痛患者,通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良好效果,但是个体差异大,导致许多不良反应。维生素C是临床常用的抗氧化剂,是一种免疫相关的微量元素,在病毒感染时耗尽,这种缺陷在疱疹感染的发病机制和PHN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在基础治疗的情况下,静脉注射维生素C,评估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以及PHN的发生率。目的:观察维生素C对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疗效及其对PHN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维生素C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抗病毒、营养神经及镇痛治疗,维生素C组在治疗的第1、3、5天静脉滴注VitC 2.5g。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就诊时、治疗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以及VitC 2.5g静脉滴注后1小时、6小时、12小时疼痛评分;治疗前后机械痛阈值以及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发生率;疱疹愈合时间及PHN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机械痛阈值提高(P<0.01),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发生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是对照组与维生素C组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降低(P<0.05),且治疗后维生素C组各时间点VAS比对照组相应时间点VAS低(P<0.05);静注维生素C2.5g后1小时间断电击样疼痛和持续烧灼样疼痛VAS评分下降,以后各时间点,持续烧灼样疼痛VAS评分升高(P<0.05),间断电击样疼痛VAS评分虽升高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维生素C组PHN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的情况下,早期加用维生素C可加快缓解HZ急性期疼痛,与对照组比较,对间断电击样疼痛疗效明显,降低治疗后VAS评分和PHN的发生率,对于提高机械痛阈值以及降低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发生率,虽有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