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已居全球第五位,但优势主要集中于传统领域,而以金融服务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新兴服务业出口还处于弱势地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额占国内服务贸易额比重过低,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差较大,波动不平稳,金融服务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当前,少数发达国家仍然垄断着国际金融服务市场,加之部分发达经济体“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些对于中国发展金融服务出口构成了较大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通过挖掘潜力提升我国金融服务出口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运用迪尔多夫模型、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理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和生产区段及服务链等理论,对金融服务出口进行理论层面上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从进出口总量、市场结构等角度对我国金融服务出口进行现状研究。然后,本文基于拓展的引力模型,采用全球32个报告经济体2000-2016年891个双边金融服务出口样本,对我国金融服务出口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对目标市场出口潜力的研究结果表明,进出口双方的经济规模、两国间的地理距离、两国金融自由度、两国是否签订有涉及到服务贸易的RTA等因素,均对我国金融服务出口产生显著影响。总体上看,中国金融服务出口存在着“出口不足”现象,这同时意味着发展出口还存在较大潜力。从市场结构看,中国对主要金融服务出口市场(包括中国香港、丹麦、卢森堡等)普遍存在贸易过度的问题,而对小型出口市场则普遍贸易不足。在未来,我国在对主要贸易伙伴开展金融服务出口中仍将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最后从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