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为中心的孤独症幼儿积极行为支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on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其定义为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儿童由于存在语言理解、表达,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障碍,为了达到其期望的结果,多倾向于表现出某个或某些行为问题。孤独症儿童在家庭和社区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不仅对其自身有影响,还会给家庭带来困扰,增加家长的育儿压力。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探索在家庭情境中干预儿童行为问题的有效模式,从而提高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以家庭为中心的积极行为支持干预策略,它是在应用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种在家庭日常生活情境中,由专业人员和家长合作,家长积极参与并主导实施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积极干预的方法。国外己有研究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而在国内,本世纪初开始出现积极行为支持的相关研究,集中于该模式的理论介绍,大部分存在于理论研究阶段,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也大都是在学校情景中进行干预,鲜有探讨以家庭为情境的干预研究。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该模式在我国孤独症幼儿家庭中的适用性及有效性问题。本研究研究主体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孤独症幼儿表现出的行为问题进行功能性分析,从而为制定干预政策提供依据。研究者通过向孤独症幼儿的家长发放自编《行为问题调查问卷》与访谈等方式筛选被试,最终确立了3名3-5岁的孤独症幼儿;进而采用台湾洪俪瑜修订的杜兰德《动机评估量表》和《ABC行为观察表》初步评估幼儿表现行为问题的具体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发现3名孤独症幼儿行为问题的主要功能是要求得到实物和感官刺激;同时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与环境刺激之间关系密切。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功能评估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单一被试实验研究法,在家庭情境下,综合采用前事控制、教育训练和后果改变等策略对3名孤独症幼儿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本研究采用了单基线实验设计中的A-B-A实验设计,通过分析干预成效来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积极行为支持模式在我国孤独症幼儿干预过程中的适用性及有效性问题。通过半年的干预,其中2名幼儿的行为问题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替代行为有所发展,撤销试验之后,行为问题出现反弹,干预有效。本研究发现:以家庭为中心的积极行为支持模式能够在我国顺利开展,该模式能有效改善孤独症幼儿的行为问题,经过培训的家长能更好的处理幼儿的行为问题,可以改善亲子关系。
其他文献
<正>做为统计调查战线上的青年人,当我们把青春融汇到当今时代、融入到统计调查事业中,我们的青春就不会远去,我们的统计调查事业也必将在岁月的历练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就
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写道:“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部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而诗歌尤其是灵魂的艺术。《诗·大序》中对诗歌创作有一
指出波特-劳勒模型以"工作绩效"为核心,构建了"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努力"这一完整的激励机制和激励过程,揭示了"努力-绩效"、"绩效-奖酬"、"奖酬-满足"这三种关系
目的:探讨食管癌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与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对比分析。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胸外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73例食管癌患者,所有
爱是教育之魂,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爱的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谈谈如何发挥"爱"的力量,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以人为本,培育"爱"的校
对普通细胞培养室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相关的仪器设备、运行管理和常见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普通细胞培养室的功能区间分割、必备仪器配置、专职人员安排、规章制度约束和
由于现有的交通灯控制实验模型形状简单,功能单一,真实感差,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模拟真实的交通灯控制系统,研究开发了一种智能交通灯PLC控制实验装置
对基于高温超导量子干涉仪的低场核磁共振成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首先对低场核磁共振系统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使得装置能够用于成像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维、二维成像实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纵观人类发展的伟大历程,历史会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任何一次重大飞跃都与科技进步密切相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近几年,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