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柏为芸香科(Rutaceae)黄柏属(Phellodendron Rupr.)植物,分为黄皮树(P.chinense Schneid.)和黄檗(P. amurense Rupr.)。黄柏是四川道地药材,以皮入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皮厚色深,小檗碱含量高,是提取小檗碱的重要原料。黄柏适应性强,分布广泛,能够提高水土保持效益;因此,在西部退耕还林工程中,黄柏又是山区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在黄柏的生长过程中,黄柏叶锈病是为害黄柏的首要病害,已经成为黄柏生产中的主要障碍和限制因素。该病害由黄檗鞘锈菌(Coleosporium phellodendri Kom.)引起。因此,研究黄檗鞘锈菌孢子的萌发、夏孢子的侵染和病害的田间发生动态,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黄檗鞘锈菌的研究以及测报和防治病害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次对黄檗鞘锈菌孢子的萌发,夏孢子的侵染,以及病害的田间发生动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萌发的研究采用组织切片,观察了夏孢子发育过程中。观察发现,在未成熟的夏孢子基部形成孢间连体细胞,当夏孢子成熟时,该细胞消失。通过对夏孢子在1.5%清水琼脂上萌发形态的观察,发现夏孢子萌发时,多数产生2个或3个芽管,少数产生1个芽管,极个别的产生4个芽管。芽管伸长形成菌丝,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研究夏孢子在不同基质上的萌发结果表明,夏孢子在无菌水中几乎不能够萌发,而在1.5%的清水琼脂上萌发最好。在15-30℃范围内,温度的升高对夏孢子的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对芽管的伸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pH6-7.5范围内夏孢子均能够萌发,而pH6-6.5为其最适萌发pH范围;光照对夏孢子的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采用组织切片和苏木精染色,镜检了冬孢子发育和萌发的细胞学。结果表明,冬孢子堆初生于叶片表皮下,成熟时形成垫状的突起。冬孢子生于冬孢子堆中,无柄、单胞、长圆柱形,呈金黄色,平行排列呈栅栏状,顶端有一层厚度约为7-14μm透明鞘状包被,未成熟的冬孢子顶端钝尖,含有两个细胞核,冬孢子逐渐伸长,两个细胞核融合为1个细胞核,形成成熟的冬孢子。成熟的冬孢子顶端呈钝圆形或平截形,大小约为42-58×13-24μm。成熟的冬孢子萌发时,冬孢子继续伸长,中间形成一个隔,将冬孢子分成两部分,上部分含原生质,呈金黄色,下部形成透明的柄状结构;上部分发育形成为担子。担子萌发形成担孢子。冬孢子在5-25℃范围内,均能够萌发,其中在20℃条件下,冬孢子萌发最好。对弹射到1.5%清水琼脂平板上的担孢子的观察表明,担孢子椭圆形、肾形,基部有明显的细尖突起,大小约为20-25×12-15μm。担孢子在1.5%的清水琼脂上萌发时,萌发的温度范围是5-25℃。萌发时,产生1个芽管,形成外观上与担孢子形态大小基本一致的次生孢子。次生孢子可以继续萌发形成1个芽管;有极个别的次生孢子可再次形成次生孢子。2夏孢子侵染过程及侵染条件的研究接种6h后,附着在黄柏叶片上的夏孢子开始萌发;12h后,菌丝开始侵入叶片组织。在叶片的下表皮,夏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伸长产生附着胞,然后附着胞形成侵入丝,从气孔侵入。在叶片的上表皮,夏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一般不产生附着胞,而是伸长形成菌丝,然后菌丝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温度对侵染影响的测定。在15-28℃条件下,夏孢子能够侵染黄柏叶片,并引起发病,潜育期为8-16d。在25℃条件下,潜育期最短,为8d,病叶率最高、病斑数最多、病斑也最大。因此25℃为最适的侵染和发病温度。保湿12h及12h以上的均能发病,且保湿时间越长发病越严重。叶龄越大发病越严重。分别对黄柏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进行接种试验,发现两个接种部位都能够引起叶片发病。上表皮接种潜育期为12d,下表皮接种潜育期为8d。在15-25℃条件下,均能够产生冬孢子堆,且随着温度的降低冬孢子堆形成的时间变短,形成数量增加。3黄柏叶锈病及黄檗鞘锈菌重寄生菌田间发生动态研究根据两年在四川雅安黄柏林区定点调查和普遍调查的结果表明,黄柏叶锈病于5月底6月初开始发生,6月中旬到8月中旬为病害在田间迅速发生扩展的时期。此后病情指数继续增加,但逐渐趋于平稳,病害进入缓慢增长期,随着黄柏叶片的脱落,病害逐渐停止发展。冬孢子一般出现于7月中下旬,于8月中下旬大量出现。重寄生菌一般在黄柏锈菌发生后10-15天左右开始发生,其扩散速度及重寄生的程度随锈病增加而增加,发生曲线与锈病发生曲线相似,但其发生的时间明显滞后于锈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