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制的依据,随着2017年版课程标准的颁布,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面临着推陈出新的改变。地理教材是地理课堂教学和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教版地理教材不断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其教材知识内容的选取、表述和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1982年第一套供全国使用的高中地理教科书出版,在地理教材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86年第一部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迈入了新时期,在此变革下,1990年出版了《高级中学课本地理(必修上册)》;进入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一次提上日程,在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的统领下,2003年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正式本;2008年出版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地理教材结构的编写特征,有利于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继承优点,弥补不足。本文以“地球上的大气(或“大气”)一节为例展开研究。第一阶段:在梳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ISM法的不同时期地理教材结构的比较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第二阶段:界定了教材、教材结构和结构模型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四大理论基础,包括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比较教育理论和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三阶段:提出基于ISM法的地理教材结构比较模式构建的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并说明了相关的构建原则,分别是操作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地理性原则和比较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建构出了本文研究的核心工具,并对其相关环节进行了界定。第四阶段:结合教材编写的依据,即地理课程标准,运用ISM分别分析了四版教材的教材结构,得到最终的教材结构模型,为第五阶段的比较研究打下基础。第五阶段:根据教材的结构模型,从核心要素、起始要素、结点要素以及要素的形成关系四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和启示。第六阶段:总结了不同时期地理教材在要素选取、要素形成等方面的主要研究结论、并从相关建议、研究不足之处和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