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谓“杂传体隐逸类传”是指产生于晚明时期、专门辑录历代隐士传记作品的书籍。杂传体隐逸类传(以下简称隐逸类传)的撰作发轫并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唐、宋、元三代的沉寂,在晚明嘉靖、万历年间重新焕发生机。晚明特殊的历史语境造就了隐逸类传编纂的繁荣。政治黑暗、科举僵化的政治现实和心学、禅宗、老庄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潮促进了隐逸思想在士人群体中的广泛流行。江南地区隐风炽盛的地域文化传统和山人群体崛起的社会现象对晚明隐逸类传的编纂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从“以秘惜为藏”到“以传布为藏”的藏书风气的转变为隐逸类传的编纂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源,私人修史的热薄史是直接促进了隐逸传创作的繁荣。从成书类型来看,晚明隐逸类传属于编纂类作品,史部和子部文献始终是隐逸类传最主要的文献来源。史部文献,尤其是正史,是嘉靖时期隐逸类传的主要文献来源。而随着明代小说观念的进步、小说文体地位的提高,大量野史笔记、古体小说进入隐逸类传编纂者的视野,因而子部文献逐渐取代史部文献成为万历隐逸类传作品最主要的文献来源。文献来源构成的这一重大变化反映了晚明隐逸类传小说性征的不断加强。隐逸类传在选人取事时体现出“贯通古今”、“旁采诸传”、“彰显隐德”等特点。隐逸类传的体例汲取了多种文体资源,既有以时序为经,人物为纬的纪传之体,也有借鉴类书分门别类之体。在行文过程中,则借鉴了史传叙评结合的模式。晚明隐逸类传作品中塑造的隐士形象及其内蕴的隐逸思想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嘉靖时期的作品着意塑造的是安贫遁世的隐士形象,更多体现对道家式隐逸思想的传承,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万历时期的作品的隐士则呈现出清旷高雅的特质。其中体现的隐逸思想熔铸了前代多种隐逸理论,形成了一种以儒家思想为统摄,以心灵的超脱代替身体的隐遁,且具有享乐主义倾向的通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