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收集临床病例资料,评价神经电生理监测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听神经瘤的治疗效果并分析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探讨保护患者面、听神经功能及改善术后生活质量行之有效的的诊疗方式。 方法: 对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的79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1、根据内听道外肿瘤最大径将病例进行分组,比较分析不同组肿瘤(A组≥40mm、30mm≤B组<40mm、C组<30mm)肿瘤全切率、面神经解剖保留率、面神经功能恢复等情况,评价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疗效。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采用House﹠Brackmann (HB)面神经功能分级作为评估标准。详尽收集整理住院资料,并采用门诊复诊为主电话为辅的方式进行随访。检查记录患者术后1天、3天、1周、3月、6月、1年时面神经功能。我们通过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对随访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对影响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有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2、根据是否采用膜内切除技术将大型巨大型听神经瘤53例病例进行分组,分析有无采用膜内切除技术与患者围手术期指标之间的关系。 结果: 79例听神经瘤肿瘤全切率为73.4%,不同大小肿瘤全切率(A组73.1%、B组73.5%、C组73.7%)卡方检验p>0.05,肿瘤大小对肿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79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达96%。不同大小肿瘤面神经解剖保留率(A组96%、B组94%、C组100%)卡方检验p>0.05,肿瘤大小对面神经解剖保留的影响并不显著。术后优秀的面神经功能在术后1周内呈迅速降低趋势到术后1周时(出院)达最差,随后缓慢回升。术后面神经功能和肿瘤的最大径、术前病程长短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总变异 p<0.05),且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表现为随着病例肿瘤最大径的变大和病程的延长,面神经功能呈变差的趋势。远期面神经功能与内听道形态具有相关性(p<0.05),表现为内听道破坏越重,面神经功能越差,与患者年龄、是否囊变间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肿瘤膜内切除技术在肿瘤切除程度、手术肿瘤切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非面听神经并发症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气管切开、术后早期(7天时)面神经功能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听神经瘤手术中不过分追求全切肿瘤而以面神经保护为前提的肿瘤尽可能全切是可取之举。膜内切除技术短期效果显著,待观察长期患者获益情况。 2、术中解剖保留是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基础,除切除肿瘤本身难度高外还与主刀医生的水平、经验和理念密切相关。 3、影响远期面神经功能的患者自身因素中肿瘤大小、术前病程可作为独立的影响因素,如内听道破坏类型、年龄、肿瘤质地等作为共同影响因素。 4、大型听神经瘤的听力保留较为困难但应尽可能做到术中保护蜗神经,因为部分患者术后听力出现相应的改善,甚至极少数术前听力丧失的病人术后听力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