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渣鼻是一种发生在颜面中部,以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及丘疹、脓疱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皮肤病,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精神因素、嗜酒、辛辣食物,高温及寒冷刺激、颜面血管运动神经失调,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及毛囊蠕形螨感染有关。现代医学对部分病人疗效不佳,长期反复治疗容易发生全身不良反应。中医疗法由于安全有效受到患者青睐,但中医对酒渣鼻病因证治的认识并不一致,疗效也有较大差异。在此笔者整理古今中医对酒渣鼻病因证治的各种不同观点,以期能为酒渣鼻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因此笔者以鼻准红赤、酒糟鼻、酒豉鼻、酒皶鼻、赤齄、酒齆、粉皻,酒渣鼻,赤鼻、齇、皻为关键词在《中华医典》上搜索古代文献;以酒渣鼻+中医,酒糟鼻+中药,酒渣鼻+中药,酒渣鼻+针灸,酒糟鼻+针灸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1989-2011年的文献,通过检阅各类文献,比较其差异,分析其适应范围,并查阅酒渣鼻相关的现代文献,希望能从中找出证治规律。比较各位医家观点及笔者个人体会,笔者以为若是根据酒渣鼻三期皮疹的形态特点推断病机,红斑期以血热瘀滞为主,治以清热凉血活血;丘疹脓疱期为毒热炽证,治以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为主,兼以清热凉血活血;鼻赘期为痰瘀互结,治疗应在前期基础上重用破血逐瘀、化痰散结的药物。但如仅按此辩证治疗,则会出现有的病人有效,有的病人无效,或出现初始治疗有效,久则无效的情况。究其原因,笔者以为酒渣鼻的辩证论治不仅要根据局部皮损的分期、形态,还要根据全身的综合状态进行辩证论治,有时全身的综合状态比皮损的分期、形态更为重要。因此结合各家医家论述,将此病分为病脾胃湿热型、肺胃蕴热型、肝郁化热型,阴虚火旺型、脾胃亏虚型几种证型,同时结合皮损分期进行辨证。在外用药物方面,现代医家已大多弃用虽有较好疗效含铅、汞等对人类有害的成分的药物,如轻粉、水银、密陀僧、铅粉等。现在最为常用的外用药为大黄、硫磺、百部三药,常配以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苦参等祛风除湿止痒之品,以及黄芩、黄连、黄柏、蒲公英、虎杖,桃仁、杏仁、明矾等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活血,润肤的药物。针灸治疗酒渣鼻也有所进展,因酒渣鼻和肺、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肺与大肠相表里,手足阳明经经皆过于鼻,因此多取太阴、阳明经上的穴位。远端取穴多取:合谷、风池、列缺、足栋里、少商、脾俞,胃俞,肺俞等穴,如与肝相关,则取太冲、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近端取穴多取:迎香、印堂、上迎香、素髎等鼻周穴位。手法以泻法为主,或平补平泻。因此北火针、三棱针点刺出血,可泄热,疏通经络,近年来也得到较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