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外交”——台湾1950-1951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底随着中国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胜利,国民党残余势力退逃台湾。逃台初期风雨飘摇的国民党当局为了在台湾重新确立并巩固其统治,除了强化内政改革及白色恐怖政治,在“外交”上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以摆脱其在国际社会的困境。本文以台湾当局1950、1951年“外交”的史实为根据,用国际政治学的理论论述台湾当局“外交”的主要内容,揭示其“外交”的困境与造成此种困境的原因。前言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阐述论文选题的起源、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以及研究的意义。第一章台湾当局“外交”逃台初期的三个阶段将台湾当局逃台初期的“外交”划分为三个阶段,说明随着国际形势的不同自身“外交”所产生的变化,同时揭示每一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台湾当局根据形势所实行的政策调整。第二章台湾当局与美、英、日等国的关系分别论述台湾当局与三个同自身利益最为相关的大国的关系,揭示台湾当局与它们存在不对称相互依存关系的事实,同时分析与三国关系存在的各自不同的特点。第三章台湾当局在联合国的活动联合国的活动对于台湾当局有不同的意义,因为利用联合国各机构的有关制度,台湾当局可以很好的实现自身的利益。这一时期在联合国活动围绕中国代表权问题和“控苏案”展开。第四章背景原因分析及“外交”评价台湾当局的“外交”困境是内部原因与国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共同构成了其整体的“外交”生态环境。台湾当局逃台初期的“外交”对克服当时的困窘局面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日后的“外交”走向。
其他文献
本文拟通过樟树药业与樟树地域社会的研究,探讨传统产业与地域社会的关系.文章首先初步探讨了传统区域产业——樟树药业兴衰荣枯的历史成因和历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剖析
清入关后,以次分遣八旗兵驻守全国形势要地,各设将军、都统、大臣等专辖,负责镇守险要,绥和军民,均齐政刑,修举武备,可谓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因此,如何保证皇权对这些手握重兵、专阃一
唐宋时期,专制集权体制进一步加强。统治者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其中就包括对民俗事象的干预。本文旨在通过寒食节、诞节、中和节三节的节日沿袭来感受唐宋时期的社会
采用了机理分析建模法对苯乙烯工业本体预聚过程进行了模型化研究,并通过对流体在反应器中混合模式的分析,表明预聚釜可视作全混流(CSTR)反应器模型.此外对热聚合机理中的引
科举制度带给中国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促进了阶层间的流动.有关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的理论在西方比较盛行.本文将西方的理论与明代苏州的社会历史结合起来,考察社会流动状况.按照
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伦会盟,喀尔喀蒙古设旗编佐,成为清王朝的外藩蒙古,正式归入清朝版图。此时喀尔喀不设驻防八旗。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在喀尔喀地区开始置定边左副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