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滥觞地之一及东亚文化圈的典型代表,历史十分悠久。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且文化底蕴深厚,其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影响力也颇为显著。以六经、六艺、五常为价值要求和“道德礼仪”特征为核心的思想贯穿于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当中,而这些思想的薪火相传正是通过教育教化的方式得以在历代华夏子孙心中深深扎根的。教育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一个永恒的历史范畴,在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书院是古代中国区别于官学和私学之外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对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及文化的发展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地处皖南一隅的徽州,其地理区位较为独特,地处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胜境,邻近新安江、渐江和练溪,山水环绕,丽山秀水,灵气磅礴。自宋元以降,此地便以东南邹鲁著称于世,逐渐成为人文渊薮,书院讲学比比皆是,休宁还古书院就是其代表之一。本文以徽州还古书院为中心,在详细探讨还古书院的历史沿革、院宇、祭祀活动的同时,也重视对其教育活动、会规会纪的研究,并将其与徽州府属紫阳书院进行比较,分析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进而揭示还古书院的自身历史发展特征以及它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文章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缘由进行阐述,并对书院文化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学术史梳理。正文部分则由五章内容构成:一是还古书院的沿革与布局。主要从书院的选址、兴建、院宇格局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自然与人文两个角度分析还古书院创建的外部环境与条件。二是还古书院的日常运行。从经费来源、制度与仪式以及日常修缮与维护三个方面来具体地揭示还古书院的日常运行过程。三是还古书院的讲会活动。主要通过对《还古书院志》中《讲义》、《会纪》等文献的分析,来揭示还古书院的讲会活动及其背后所折射的明清徽州学术思想文化的流变。四是还古书院与徽州府属紫阳书院的比较,认为两所书院在院宇格局、规章制度、经费来源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而在官方参与程度、所受心学思想影响程度以及影响力这些方面又有其不同之处。五是还古书院与地方社会关系。还古书院与地方社会始终处于一种互动关系,还古书院的发展离不开地方官府和民间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尤其得益于民间力量的推动。而还古书院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对地方社会产生了影响,既成为休宁学术思想之摇篮,又促进了休宁地方教育的发展。还古书院的发展历史成为明清徽州教育文化的一个亮色标签,生动地折射出明清徽州学术思想文化的起承与转换。